原作是上映于 1957 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详述了美式陪审团制度下的审判流程。2014 年国内翻拍了一版,把设定做了大幅度的本土化。
Sir 看着它一步步涨到了 8.4 分,几乎已经成为那几年评分最好的国产片之一了。
电影讲一个高校组织的模拟法庭,找来一群学生家长,讨论一个真实的社会案件,并且用投票来决定此人有罪无罪。
案件很简单,一个二十岁的富二代涉嫌杀害他父亲,有人证,有物证,一切看起来都确凿无比。
这群家长们也是应付事儿似的,出于判断,出于惯性,很快就几乎达成一致意见。
理由:
一眼便知,一清二楚,挺明显的。
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正义。
是不需要考虑的事。
但主人公反驳:
如果大家错了呢?如果这个决定,真的能让人枉死呢?
那一瞬间,有人犹豫了。
他们都是坏人么?
他们无所谓别人的生死么?
不,只是因为他们,没多想。
生活中可有太多这种情况了,随处都能听到:
想这事干嘛,哪有这个工夫?
跟我没什么关系,犯不上较真。
……
但《十二公民》这个电影,就是在较这个真。
摆事实讲道理,把一个事讲透,分析清楚,把逻辑梳理清晰,最后下判断。
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这也是 Sir 觉得次轮上海疫情,期间的乱象和争议,能够给到的价值。
强制可以,如何补偿;服从 ok,边界在哪 ……
讨论清楚,讨论明白。
也难怪有媒体评价:
因此。
最近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
当每一次出现基层执行上带来的问题时,很快就会有官方出面来反馈。
先不论这能不能让大众满意,但每一次反馈带来的讨论,都是在一步步帮助把这个界线更加明确。
至少,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是的。
我们想呼吁的只是两个字,较真。
即使是唇枪舌剑,也少一点情绪,多讨论事实。
因为,就算暴露出问题,如果能反复调整,修订,实事求是地去做,没有人会因此否定整个抗疫的大局。
但如果只是不停地掩盖问题,粉饰太平。
那么再好的政策,都无法落地。
再坚决的支持,都会只剩下犹豫唏嘘。
文章的最后。
Sir 想用锺叔河的这段话做结。
我们希望,这样的话,不会变成预言。
有很多事
一旦变成了表演的要求
就不一定都是那么合情合理
有很多是一些笑话
笑话搞过头
笑剧就变成了悲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