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询了身边多位年龄层各异的台湾朋友后,我发现持 " 华语乐坛完了 " 观点的人一个都没有,大家的共识只是 " 越来越多样化 "。
十年前,台湾听众也是和大陆听众一样,听五月天、周杰伦、SHE 过来的。但近十年,两岸听众虽然都有在听民谣,听说唱,听乐团,但听的人却不尽相同。
歌手方面,大陆是宋冬野,台湾是落日飞车。大陆是 Jony J,台湾是蛋堡。大陆是五条人,台湾是告五人。大陆是网易云,台湾是 streetvoice。
不可否认,眼下即便是在两岸都很有名气的茄子蛋、日落飞车、告五人之类的音乐团体,也很难恢复五月天、F4、飞轮海那种 " 亚洲天团 " 般的人气高度。
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乐坛的门槛在下降。
中国科技大学(台湾)通识中心兼任讲师林奕辰告诉盐财经记者,在以前台湾的唱片时代,有一套完整的歌手出道体系或是筛选机制。有才华的艺人被唱片公司发掘,签约后打造与个人风格相符的专辑,再进行发行、宣传。
从确定音乐风格,到进行词曲创作,再到最后艺人形象的包装,唱片的外观设计 …… 为了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商品,专辑打磨花费的周期按年计算。
这种唱片制作的背后,其成本是巨大的。盈利渠道多来自于唱片的售卖,艺人的演出费用以及演唱会的举办。所以在后期推广会花巨额成本,努力提升知名度。
随着一张张唱片的诞生,在积年累月的宣传中,歌手容易成为 "Superstar"。
周杰伦第一张专辑《 JAY》
但近年随着音乐制作软件的兴起,音乐制作的门槛大大降低,普通人只要有才华,不用与传统唱片公司签约也可以制作发行歌曲,这带来了音乐行业的巨大变革。
新的数字音乐时代,艺人的重要性让渡于歌,歌带来的收益要大于人的收益,制作一首歌的成本也远远小于打造歌手的成本,这使得更多的人专注于如何让听众喜爱旋律、记住旋律上。
在唱片时代,歌手是一个产品,他的专辑往往是由 8~12 首歌组成,各有特色,共同形成歌手的音乐理念。
而在数字音乐时代,则只要一首抓耳的歌曲," 狂浪是一种态度 "," 他会魔法吗 "," 听我说谢谢你 ",歌者不重要,记住才重要。
种种变化下,数字音乐时代的产品就显得简单粗暴很多了。
为了抓住更多听众,曲风只能试探到更加下里巴人——最广大人民喜欢的,才是最有 " 钱 " 途的。至于有格调的音乐,只能属于小众圈层。
而缺乏资本支持和长期运作,唱片时代所造的那种巨星,只能越来越少。
困难时期的信心
" 怀旧风 " 盛行的大环境,也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关。
受新冠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冲击全球经济等因素影响,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和考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大范围出现投资信心不足时,文化产业也必然受到影响。与其推成出新,更保守的防守战略才是明智的做法。
文娱公司仅有的资源,会更倾向用于已有艺人身上,而非新艺人。
比如最近芒果超媒推出的,由 6 位 15 年前参加选秀出道,自称为 " 糊咖 " 的 30+ 男艺人参加的号称史上最穷节目——《欢迎来到蘑菇屋》。
这些 07 年快男的再就业,背后是综艺方面的投资减少,即便对头号玩家芒果来说也是一样的。
《欢迎来到蘑菇屋》(图源:微博)
文娱公司在投资上的萎缩,也会反映在作品上。
影视公司减少甚至不再拍新电影和新电视剧,音乐公司不再制作新专辑和单曲。
所以你会看到,最近一些电影院开始放老电影,某些歌手迟迟不出新专辑,综艺平台不再推出综艺。
一位综艺行业资深人士曾透露道," 以前腾讯一季度可能出 4~5 个项目,现在只能出 1 个项目,员工无法创造价值,只能流失,目前腾讯的综艺工作室、制片人等大概减少了 20~30%,爱奇艺的情况也差不多。"
腾讯 S+ 项目宣传减少(图源该:该剧官方微博)
仅有的新作品在收到投资减少影响下,质量也变得难以保障。这让其与过往作品比起来,质量的优劣更加显眼。于是,感叹今不如昔的观众变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