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真快,2022 年转瞬将过半。
这半年,疫情让很多人的日子变得封闭、艰难、充满无常。
不管怎样,我们还能与至亲相伴,等来新的黎明,还有阅读、音乐这些美好的事物作为心灵的避难所。
继崔健、周杰伦举办线上演唱会后,华语乐坛顶级音乐教父罗大佑,也在这个初夏,与大家共享盛宴。他在社交平台上预告:
在这段见面不易的日子,大佑哥决定举办一场线上演唱会,带着大家一起展开,用自己这些年最经典的音乐,将时光展开,让我们一起阅读和聆听。
光阴有限,青春无敌。
一首歌,珍藏着一段时光。
一位大师,代表了一个时代。
在流行内卷的年代,我们不妨放慢步伐,将时光徐徐展开,在读书与音乐中观照自我。
弃医从艺的世家子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你的童年是这样的吗?
这首《童年》,唱出多少人的纯真回忆,大概也唱出罗大佑心中的美丽遐想。
因为他的童年,似乎没有池塘、知了、秋千架。
罗大佑出生在台北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都是医生,整个家族总共有十来位医生。
罗父喜欢音乐,平时在家爱听唱片。他深知音乐对一个人性情的重要,于是从小培养儿女们的音乐特长。
五六岁,罗大佑开始学钢琴,父亲还为他请了一位家教。
夏日炎炎,窗外知了声声,当小伙伴们在树荫下追逐玩耍时,大佑同学却端坐在钢琴前面,一坐就得个把小时。
为了控制手形,父亲会将一枚硬币放在他手背上。每天都是如此,日复一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罗大佑十来岁就已懂得和弦,还考到钢琴 8 级证书。
当时觉得辛苦,多年后回望那段岁月,他明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弹琴只是为了怡情养性,罗父希望儿子长大后也当医生,体面,稳定,而且一家子都是医生。
家人聚在一起时,聊天话题常常围绕着医院和病人。
十七八岁,父亲就教罗大佑做阑尾炎手术,十九岁跟在父亲身后观摩手术。
他也听从父母建议,考取了中山医学院。
学医七年,对音乐的追求从未放下。
后来去医院实习期间,有时开着医务会议,也会不自觉地哼出声来,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天生注定是追求艺术的人。
大学时期,因为机缘巧合,罗大佑为电影《闪亮的日子》创作出同名歌曲,同时还给这部电影创作的片尾曲《歌》,成为他音乐生涯中的开山之作。
他喜欢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为《乡愁四韵》谱了曲,弹唱出来。
后来媒体采访余光中,提及此事时,余光中这样评价:
中国有乐坛上有两位像列侬一样的伟大诗人,一位是崔健,另一位就是罗大佑。
父亲尊重罗大佑的爱好,也看出来自己儿子有音乐天分,但还是建议他当医生,毕竟,前者不是稳定的饭碗。
做医生,子承父业,顺理成章,而且是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
做音乐,单枪匹马,前路茫茫,不知道将来能否闯出点名堂。
怎么选择?
在罗大佑看来,做医生,是用无情的方式挽救有情生命;做音乐,其实是在描述无情的世界,抚慰着有情众生。
面对这两条看似相左却有相通处的道路,罗大佑最终弃医从艺,听从内心声音,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
轻飘飘的旧时光
爱情是什么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1980 年,罗大佑从医学院毕业。
再见的季节,心生留恋,于是有了这首《恋曲 1980》,以此告别青春,然后带着困惑,再次出发。
毕业前,为电影作曲的因缘,罗大佑已结识张艾嘉,两人志趣相投,都将音乐视为最重要的事。
毕业后,两人再度合作,一起组建唱片公司,推出罗大佑的首张专辑《之乎者也》。
轻快的雷鬼节奏,幽默的诙谐语调,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深刻思想,使得唱片一经面世就被很多乐迷视为天神下凡,成为最具历史感的音乐先锋。
这两人,郎才女貌,在艺术之路上互相成就,很快走到了一起,哪怕当时的张艾嘉已经为人妻。
谁叫才华的魅力能够胜过舆论的压力呢?
正如哲人所言,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很快,跟在张艾嘉身后的,接踵而来的关注与喧闹,让罗大佑觉得自己掉进一个麦芽糖做的池子,被打捞上来后想把头发梳理整齐,也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