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华语影片获得戛纳短片金棕榈之后,2022 年第 75 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再次被中国导演收入囊中,青年导演陈剑莹从评委手中接过奖杯,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人。
《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入围戛纳时,更多的新闻点在主演姚安娜,这位与陈剑莹属同个公司的新人演员。但是在戛纳和这位 15 岁就扛着机器拍短片的导演聊完,发现这是一部属于导演的电影。陈剑莹对自己的美学追求、导演风格和要表达的感受都非常笃定,且放入了自己的矛盾、孤独、直觉和爱,才成就这部写给时间和记忆的情书。
青年导演陈剑莹
影片的故事和影像充满魔幻色彩:陨石撞击地球引发海底火山喷发,江边小镇随时有被海水倒灌的危险,人们纷纷逃离。女孩念念在临行前一天,决定跟儿时好友告别,却意外跟小镇上的人们相遇,这座城市在记忆里的样子渐渐清晰起来。
" 当自然的变化无可抵挡,人类可以抓住什么?末日与离别也许是由内而外重新开始翻涌回忆的契机。"两年疫情中经历的事情给陈剑莹带来灵感,于是她对人类面对的挑战给出了自己的注解。镜头里不同层次的蓝色和绿色,蒙上湿漉漉的雾气,巨大的孤独与压抑中,那座升起的悬崖是抵御虚无的全部坚强。
会有人觉得拿着摄影机周游世界,在纽约顶尖学府学电影,有投资拍自己想拍的东西,第一次入围戛纳就拿下最高荣誉的人生很顺利。但陈剑莹其实是个经历了从满腔热情到无数次自我怀疑,把人生低谷当作常态的创作者。孤独与虚无始终在她的影片里挥之不去,她投入所有去追求的电影和爱,为她筑起一座悬崖。这座悬崖是否能抵御即将到来的风暴不得而知,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究竟被滔天的海水吞噬还是在风浪里坚守,是未来的事,但 " 升起 " 这个动词,终究如废墟里郁郁葱葱的杂草,生出一份可能和希望。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会想讲这样一个关于末日悲伤的故事?
陈剑莹:其实故事是一场告别之旅,女孩儿去和别人说再见。我觉得我的人生就是一直在说再见,在告别。我经常去各种地方,每个城市每个国家待一点点时间,就会让我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告别。每个人都只能陪我走一段路,每段故事都只在限定的地方发生。但当过了很久我回过头看这些故事,觉得她们对我非常珍贵,而且每一次告别给我的情感触动都很大。这是我为什么会创作这个故事。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要选择在宜宾拍摄?
陈剑莹:我之前筹备的长片有一部分内容在那里拍摄,我去过那个城市,就很喜欢。又去勘景还是觉得那个城市是很有故事性的,那里的山水有诗意的感觉,和我想表达的画面的感觉很契合,就是我想讲的那种遥远、回忆的感觉,还有一点淡淡的忧伤在里面。
拍摄之前我去了宜宾三四次,每次看到很棒的景色、场景。我下次去的时候这个桥就拆了,那个房子就没了,就更给我一种就像记忆一样,你想抓住它,但它比你想象的流失消失得更快。
三联生活周刊:年轻导演似乎不太在乎自己的故事是否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发生,比方不同的风俗背景,不同的方言,都不是你们的障碍。
陈剑莹:可能我们适应性会比较强,在每个城市都会有漂泊感。我不能代表我们整个这一代新人,但是我个人的感受就是漂泊感很强。到每一个地方都能很迅速的适应那个环境,但是也很快会跟这个地方告别。我觉得告别会让我对这个地方的情感,感受更深刻。其实你一直在一个地方,不会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因为要离开,情绪就会更加强烈。
三联生活周刊:影片里那种沧海桑田,常常是年龄和阅历带来的唏嘘,让人不太容易与你的年龄和状态联系到一起。
陈剑莹:我可能经历的事件的密度比较高,好的坏的都有。我 15 岁拍片的时候,就已经经历过找投资,结果投资人跑了,找场地,场地不给了,找演员演员突然不来了,很多这种事情我可能从很小就开始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