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剧照
孙大妈给旁边患中风的老伴儿捣西瓜,盛在碗里后递给老头儿,然后指点张光正如何追姑娘。此时,老伴儿在一旁专心致志地从西瓜里挑瓜籽,将挑完后的完整瓜肉递给大妈。
柔和的阳光穿过黄色窗玻璃,洒在两位老人爬满皱纹的笑脸上。默契和温柔,风韵和浪漫,丝毫不亚少年时。
▲《欢迎光临》剧照
能在非主线的微量刻画里,精锐捕捉到爱情的真实模样,让人想起正午阳光最出名的作品之一《父母爱情》。如果没有这对黄昏恋的细腻和深沉,恐怕不知多少观众会被男主 " 骚扰式的舔狗追爱 " 劝退弃剧。
麻醉剂,够了
颇具突破性的设定却被老套刻板的爱情稀释了," 普通人 " 短暂出现了一下,旋即滑入偶像剧的模板里,真实感荡然无存。
这是《欢迎光临》弯下的腰,低下的头,叫人慨叹恨铁不成钢。
现如今,想要在国产屏幕上看见真正的 " 普通人 " 生活,真有这么难吗?
从创作角度而言,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角色不肯 " 扮穷 "。而《欢迎光临》具有 " 普通人 " 质感的一个关键,就是主角们都有底气做到 " 穷 "。
黄轩当然不丑,但重点在于气质的转向。他可以放飞自我跳大妈舞,也可以穿得邋遢老土像块蔫菜干,在诠释 " 舔狗 " 的神情动作上,完完全全是个傻子。
▲黄轩饰演的张光正被女神误会是卖保险的
同样是底层角色,虽然张光正和电影《推拿》里的盲人小马形象迥异,一个隐忍,一个外放,各自深嵌所处的宏观时代和微观人情世故的背景里,但可以相信,他们都是鲜活、生动的 " 普通人 "。
而到了今天的国产剧里,四十岁的主演却巴不得还保留着二十岁的天真和精致。生活的重量、打磨,在人物身上不见踪影。
除了角色的 " 拒丑 ",还有悬浮感对现实感的啃噬。近几年,有不少自命现实主义、从现实生活大量取材的剧集,围绕现代人关注的教育、租房、相亲等热议话题展开。动辄四五十集,话题是紧贴现实了,但放在整体剧作的时空建构去看,依然存在较大的逻辑缺口。
▲《小欢喜》剧照
比如教育与家庭,《小欢喜》《小舍得》等剧集虽然犀利地刻画了现代竞争背景下的学教焦虑,但那依然是少数人的焦虑:北京、上海土著,独生子女,父母收入不菲 …… 这种教育难题充其量只是少数人鸡娃的真空层,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
又如女性群像题材,《三十而立》里的王漫妮,月入一万却住着租金八九千的房子,天天想着奢侈品,梦游豪艇。这样的人设,大概只存在于古早童话故事里的落魄公主身上。
▲《三十而已》剧照,图为王漫妮(江疏影 饰)
时至如今,我们仍然处在一个急遽流动的社会,城与乡之间的流动,不同阶层生活状态的切换流动。同一座城市,以不同的身份、视角去看待,呈现出来的生活质感是不同的。
丰富的、有层次的真实,就藏在这些不同视角与相互碰撞里。
有人说,现代人工作忙碌一整天,打开电视,就想看看鲜亮精致的轻松画面,灰扑扑的、土里土气的底层生活,从视觉上就并不赏心悦目。
▲ " 普通人 " 不代表 " 穷人 "," 底层 " 也不必然意味着惨、恶或坏(《欢迎光临》剧照)
从观众视角去为创作开脱的说法并不少见。" 花钱的是大爷 ",对今天的国产影业而言,创作早已不是一个编剧、一个导演的事儿。商业平台和流量逻辑的入侵,让观众也参与到创作的一环。越来越多 " 甜就完了 "" 爽剧 "" 好哭 "" 绝了 " 词条涌入话题池,爆款产生之后病毒式疯狂复制,颗粒化的追剧模式 ……
艺术作品自然可以造梦,但某种程度上,幻想是容易的,复刻现实却需要极强的细心、耐心和功力。精美的臆想看多了,难免会对真实的生活产生埋怨、麻木,就像不断被推入一针针麻醉剂,逐渐丧失痛觉和兴奋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