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爱美,谁愿意丑化自己?
搞笑对于她们来说,是生存手段,带着自毁式的悲壮。
吴君如。
苑琼丹。
刘玉翠。
单拿港台喜剧电影来说,电影里突出女性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外貌身材特别优异的"女神",众人仰慕的对象,美的化身。
另一类,便是"丑女"。
在重皮相的娱乐圈,很多远算不上丑的女星,仅仅是颜值不够拔尖,就只能被迫走扮丑搞笑路线。
她们负责自贬、搞怪、作妖,是主角的仰慕者,是"女神"的反面。
随着这些搞笑形象越来越令人印象深刻,与之相伴的一些偏见也溢出屏幕,造成了她们的现实困境——
为角色所累。
在大众的印象里,这些搞笑女、丑角们,与女生该有的矜持端庄相对。
出现在电影中,她们也常常被设定为男主的拥趸,经常夸张心动、花痴、献身,是雌竞的始作俑者,是失败者的代表。
搞笑标签,逐渐与负面挂钩。
于是,日常扮丑逗趣,也逐渐掩盖吴君如、苑琼丹、刘玉翠们搞笑之外的颜值与实力。
提到她们,围绕的话题脱离不了"丑"字。
甚至因为演太多喜剧,她们常被质疑不是演技派,必须有几部严肃类作品才能证明实力。
越往后,路也越难走。
是原地踏步,继续扮丑,一辈子被人轻视?
还是刻意转型去证明自己,无限期等一个愿意给丑女翻身机会的作品?
与苑琼丹、刘玉翠等人相比,吴君如其实演过几部出彩的严肃作品。
可,哪怕吴君如曾摘得影后桂冠,大众依然会习惯性略过喜剧,只在严肃作品中评价她的演技。
甚至把电影的票房失利怪罪到她的头上。
搞笑女星一直存在职业困境。
对外,吃力不讨好,不断被人质疑。
对内,在逗笑别人的同时,也在消耗自己。
除了影视演员,作为搞笑类综艺主持人的小S,也逃脱不了自己的困境——
《康熙来了》停播后,她得续上力继续搞笑。
但受众和环境早已不同,老梗不再好笑,也造不出贴近年轻人的新梗,再卖力搞笑也只有尴尬的下场。
当搞笑是一项工作时,搞笑行为俨然成了件严肃的事情。
有生计背后的压力和酸楚,有创作背后的枯竭和消耗,唯独没有快乐。
由此可见,搞笑女本身其实并不好笑。
女明星没有豁出去的勇气,也不会陷入女谐星的困境,丝毫尝不到搞笑女背后的那几分苦,可谓一举三得,既要又要,要了还要。
拿这个带血泪的"标签"来娱乐化营销,不是卑劣又是什么?
职业之外,这些搞笑女的身上,还刻着世俗对女性的偏见。
银幕上或社会偏见里,良家女子仪态举止端庄矜持,行为夸张放荡的搞笑女们貌丑等等,无一不代表着对女子个性的束缚与贬低。
到如今,女明星或真或假地因搞笑获得观众喜爱,似乎意味着以往这些偏见在逐渐消弭,"做自己"、反"女生该有的样子"等观念,在打破搞笑女此前被污名化的状态。
那么,搞笑女从小丑式的存在,成为女性魅力的一环,搞笑女形象是否不再带有偏见?
不,偏见仍存在,并没有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