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中立的声音不再响亮。
剩下的,只是一点即燃的情绪,只有凌驾事实和逻辑的立场斗争。
03
Sir 当然不是说不允许去发现问题。
有些问题,也值得商榷。
比如有人说课外读物节选的文章里,出现了 " 罂粟籽面包 "。
这是一个苏联作家写的故事,在他的家乡乌克兰,罂粟籽也是很传统的食物,并且罂粟籽没有毒性,可以作为调味料。
但会不会让儿童误解,是不是需要注视说明一下会更好?
Sir 觉得如果这些提议都有道理。
但现在翻出这些的人,是要认真讨论问题吗?
好像,他们更多以指责批判为乐,不管有没有道理,骂就完事了。
一上来就是 " 居心叵测 "。
一说到解决办法就是 " 枪毙 "。
有些人的生活,好像一刻缺了个邪恶的敌人,就哪哪都不自在。
回到三年前汤唯泪洒直播间。
Sir 没有觉得什么愤怒、震惊,只觉得无聊。
当年媒体只是报道了哭这个动作。
但是到了今天。
围绕这段直播展开的讨论,已经完全是符号化了。
汤唯代表的,不是她自己,而是想被代表的产妇,职场妈妈,职业妇女。
雷佳音就更直接了,是生活中不顾别人感受的中年男人,或者不思进取的 " 中年男演员 "。
明星本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其实都不重要。
因为网友需要的,只是一个宣泄的渠道,一个虚拟的敌人或同侪。
一方面,这是营销号带节奏,赚红利。
我们可以口诛笔伐。
但另一方面。
假设营销号都不营业了。
内娱可能真是一片死寂。
就拿娱乐圈来说。
以往出现猛料的地方,现在全是一片荒芜。
2022,电影纷纷撤档,横店剧组减少,综艺下架停播。
戛纳红毯,奥斯卡颁奖礼,哪有一点热闹是属于我们的?
既然外面的热闹无法参与,那么关起门来自编自导,也聊胜于无吧。
汤唯作为中国女演员,在戛纳走红毯,本是与有荣焉。
可是内娱的观众,除了光瞪眼,还能做啥呢?
既然无瓜可吃,那就只好画瓜充饥。
其实何止 2019 年的梗被强行拱火。
哪怕十年前的瓜,我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影视综,是无休止地考古。
乐坛,是一浪接一浪的爷青回。
文艺如此,明星也是如此。
你有多久没看到一个说人话,有脾气,敢爆料的明星了?
一个最典型的标志——
这两年,哪一个节目,能被挖出猛料来?
90 年代,港台明星随便一个采访,都能挖出猛料。
舒淇说:人闷的时候,会想找个男人玩一玩 …… 感情。
关之琳自曝绯闻。
有女朋友的男人我试过
结过婚的男人我也试过
想做就去做,我没考虑那么多东西
千禧年代。
穷到揭不开锅的《康熙来了》,帮你戳破明星们的自恋。
黄晓明说自己去见导演,害羞到全程遮脸,还被夸帅。
小 S 就天真地反问:
" 他怎么看得到你,那导演根本就是胡说嘛。"
2015 年,蔡康永在《奇葩说》上说了在台湾都不敢说的话。
2020 年,浪姐爆火,但一整季下来,都不如易立竞的衍生节目挖的猛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