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秀敏大12岁。
何庆魁的爷爷,爸爸,还有何庆魁都靠在松花江打鱼为生。
何庆魁的爸爸老来得子,对何庆魁甚是宠爱。

何庆魁天资聪慧,奈何家贫的何家供养不起何庆魁继续读书。
初二时,何庆魁只得辍学。
何庆魁人长得瘦弱,但脑瓜灵活的他喜欢看书,更喜欢琢磨戏。
闲暇时他写的习作《两个记分员》被《吉林日报》刊登,并换来5元的稿费。

所以在当地的村上也是个文化人。
可肚子里有点墨水的他,也没有找到能发挥的地方。
42岁还一事无成的何庆魁决定去扶余县城租房卖菜。
何庆魁在扶余民间艺术团门口摆摊卖菜,高秀敏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他守着菜摊。
有一天,下班回家路过菜市场,两人相互寒暄之后,高秀敏对他说:“老何大哥你会写为什么不写点东西呢?你给我们团写一个,如果被用的话,还会给你200块钱的首演费。”

这个数字对于何庆魁来说,那简直是天文数字。
那个时候,他实在是太穷了。
于是,何庆魁开始在菜摊上进行剧本的创作。
1989年,何庆魁写了一个拉场戏剧本《谁娶谁》,却没人欣赏,团里的人都觉得太俗气。
高秀敏看到后却很惊喜,力排众议留下了这个剧本,决定亲自来演。

最后,高秀敏和何庆魁第一次合作的作品《谁娶谁》在当年吉林省文艺汇演中拿下了一等奖。
一炮打响的何庆魁,被东辽县文化馆看中,于是当上东辽县文化局创作室专职编剧。
到了文化馆,何庆魁也知恩图报,他首先就向领导推荐了高秀敏,并表示,“她是个很有才的演员,没有她的帮助,我还是个卖菜的。”
文化馆领导知道已经很有名气的高秀敏。

就这样,高秀敏辞掉了副团长的职务,从扶余县来到了东辽县。
高秀敏与何庆魁开始了合作。
1992年,高秀敏、何庆魁这对搭档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年初,他们参加吉林台春节晚会《春打六九头》,何庆魁总撰稿,高秀敏演小品,两人第一次从田间地头走进了电视。
晚会总导演安福祥回忆,在剧组包的宾馆同吃同住了三个月后,高秀敏和何庆魁感情迅速升温。
一个写剧本,一个演,这对事业伙伴成了生活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