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在松花江里打渔换钱,冬天在家创作写。但是稿子大多都石沉大海。
家里的大小事都是由张艳茹打理,五口之家,就靠着张艳茹一个人种田养家,穷的揭不开锅。
1986年,知青返乡政策下来了,张艳茹就带着一家人回到了扶余县。

每天凌晨,张艳茹就骑着自行车去郊外菜地上菜,她用两个大编织袋装满了菜,然后绑在自行车后架子上。
推着步行十几里到菜市场叫卖,一家人就靠卖菜的一点微薄收入维持着生活。
有一天深夜,何庆魁在书桌前伏案写作,写着写着忽然悲从中来,丢下笔痛哭。
他拉着张艳茹的手喃喃道:艳茹我对不起你,写了大半辈子,还是一事无成,让你过这种苦日子!

那个时候,何庆魁已经40岁了,写了20年稿子仍是一事无成。
1992年的获奖,让何庆魁看到了希望。
和高秀敏艺术上的志同道合,激起了多年怀才不遇的何庆魁心底的激情。
回到家后,他对张艳茹说:“艳茹,我们离婚吧,我离不开秀敏!”

张艳茹深知,是高秀敏这个伯乐发现了何庆魁这匹千里马。
张艳茹的嘴角哆嗦着:“我明白干事业你离不开她,可她比你年轻,比你有名,她真能看上你吗?你还是和我在一起踏实,你还要想想孩子们哪!”
面对三个子女的苦苦哀求,他说:“对不起,爸爸写了快一辈子了,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点成功的希望。只有和高秀敏在一起爸爸才能成功,你们就成全爸爸吧。”

看到何庆魁非常的坚决,张艳茹提出,自己可以接受高秀敏和何庆魁在一起,她去广州跟大儿子一起生活。
张艳茹也对何庆魁说,你就好比是一只风筝,不管飞多远,这个线在我手里,这只风筝早晚是我的。

1993年夏天,高秀敏调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
何庆魁也辞去工作到长春和高秀敏住到了一起。
那一年,是张艳茹家最艰难的一年,何庆魁去了长春,没了工资,全家就靠张艳茹一个人卖菜度日。

不仅如此,因为何庆魁辞去了东辽县文化局的工作,文化局收回了分给何庆魁的房子。
1994年底,张艳茹带着3个孩子去了广州,投奔何庆魁的弟弟。
3
高秀敏和李云启离婚的时候,女儿李萱刚10岁。
何庆魁知道高秀敏特别疼这个女儿,在跟高秀敏走到一起之前,何庆魁非常郑重的找李萱谈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