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鹿铃》剧照。
动画电影《南郭先生》4K修复版海报。
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剧照。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海报。
在动画技术并不发达的上个世纪,中国动画人创造出生动传神、极富东方神韵的艺术形象。在动画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我们对动画形象的塑造更应该形神兼备,让技术服务于内容。
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学,尤其是造型艺术的丰厚传统,注重从古典小说、民间文学中萃取题材。
今年是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翻阅百年中国动画史,从上世纪的《铁扇公主》《神笔》《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南郭先生》等经典名篇,到新世纪以来受到观众喜爱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等作品,都因为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而深入人心。
百年中国动画,从塑造典型形象到创造经典作品,生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材自中国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的经典原型,通过典型化的创作方法,生成既有鲜明个性又具普遍共性的艺术形象,对当下中国动画的创新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形象塑造
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塑造典型形象是文艺创作的中心问题。形象立则作品立,一部艺术作品缺少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很难称之为成功,更不可能传世。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动画就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成功塑造了诸多影响至今的典型形象。
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该片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让茅盾发出“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的感叹,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留下最初的注脚。上世纪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一方面追随当时的审美潮流,另一方面保留性格鲜明的艺术神韵,成功塑造了一个集勇敢与活泼于一体的孙悟空,其惟妙惟肖的形象被几代观众铭记,也影响到其后很多艺术创作。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中,著名画家张仃设计的哪吒造型,既具有“神”的超凡脱俗气质,又有了“人”的生活气息。
纵观中国动画史上的这些经典形象,无不是把握住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
在经典形象被反复重写的当下,唯有融通时代审美、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才能赋予经典原型以新的神韵、新的价值。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结合时代语境,在取材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塑造出桀骜不驯、侠气冲天的孙悟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哪吒是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孩童。
在动画技术并不发达的上个世纪,中国动画人创造出生动传神、极富东方神韵的艺术形象。在动画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我们对动画形象的塑造更应该形神兼备,让技术服务于内容。
意蕴生成
追求“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重写意、轻写实,追求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动画一贯的美学追求。上世纪60年代,中国动画以水墨意境、华丽高雅等为美学旨归,形塑了中国动画民族风格,在世界艺术之林树立起“中国动画学派”的声誉,也对后来探索民族动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历来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旨在说明形象表达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蕴。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有形表现无形,对于中国动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