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真正崛起是 2004 年 ~2005 年,两年内她参演的《仙剑奇侠传》《神雕侠侣》陆续上映,这让她的人气陡增。
2006 年《神雕侠侣》后刘亦菲转战电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也正是 2004 年,王心凌发布了《爱你》专辑,而主打歌《爱你》很快走红。当时的王心凌可能并不会意识到,18 年后她再次翻红也是凭借一段 45 秒的《爱你》。
和刘亦菲异曲同工的是,2004 年的音乐世界也是一个极度依赖 " 作品和渠道 " 的世界。在签约艾回后,公司推王心凌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打歌推歌节目,以及正是在 2004 年王心凌主演的《天国的嫁衣》播出。
值得注意的是,2004 年的刘亦菲和王心凌均处于出道早期。如果我们把镜头转到当下,不难看出今天艺人发展模型的变化:如果我们以 4 年为分期,去看看 2018 年出道至今的本土艺人,你几乎难以说出她们参与的一首国民级音乐或者一部国民级剧作。
两个因素隐藏于此背后:国内中心化的流量平台消失,以及音乐和影剧领域好作品的匮乏。但这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作用关系。在 2020 年一位资深音乐人(这位人士曾与韩国 SM Entertainment 创始人李秀满深度交流)告诉我,更为碎片化的用户群出现后,创作者们已经几乎不可能打磨出 " 国民级 " 的作品了。
" 注定进入了分众时代、小众时代。" 这位人士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有韩国归来的 " 超巨 " 自费打磨了一张专辑,请的音乐人是北美最棒的,舞蹈设计花重金从韩国请来团队打磨。这位超巨深信自己的专辑将颠覆华语乐坛,但令他和团队最终感觉尴尬的是:专辑发布后,甚至无法在 QQ 音乐和网易平台杀入前十。
团队压力很大,他们试图去探寻为何 " 优质 " 的内容无法成为 " 国民级作品 "。他们找到第三方调研公司,去杭州、上海、深圳专门走访 18~25 岁的年轻人,结果发现这部充满 " 韩流味道的专辑 " 被相当多的年轻人形容为 " 聒噪 "" 听着不舒服 "" 像是韩国歌 "。
某种意义上,刘亦菲和王心凌们 " 获利 " 于那个流量中心化的时代。以及她们幸运的另一点是,她们崛起的作品 " 内容 " 及 " 文化 " 特质,更具大众性。
对于刘亦菲和王心凌的 " 老粉 " 而言,对韩流的态度是复杂的。对于大部分 85 后和 90 初而言,韩流都是无法回避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中学和大学时代,面临韩剧、韩团 " 堆满 " 屏幕的岁月,以及在 2006~2016 十年内,韩流内容、韩粉社群迅速围绕微博等媒介扩张领地。
2010 年韩国组合少女时代在上海举行了首场个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不仅是文化上的韩流时代。2006~2016,韩系化妆品、韩系咖啡、韩系服装品牌在中国市场开启了黄金时代,这构成了一种 " 韩流合力 ":韩剧和韩团的文化产品,迅速为韩货带来流量加持,最终形成文化和商品侧双向涌入。
但和刘亦菲、王心凌崛起的模式相比,韩流在中国市场的拓展略有不同:碍于语言差异、文化隔阂、内容限制,韩流内容很难像《仙剑奇侠传》《爱你》那样深入到 " 毛细血管 " 之中。简言之,它不具备同等效力的 " 自来水般的文化扩张力 ",而需要关键的人群去定向推广——最终演变为了饭圈。强大的粉头,从组织和财务上掌控粉丝团,韩系文化产品通过影响粉头,迅速影响到定向人群中。韩国制作公司试图进一步强化文化输出力——他们开始培养中国艺人,以韩流音乐、韩流舞蹈为核心。在 2010~2016,这种模式和 " 饭圈粉头 " 结合,演变为了一股韩系狂热。
但问题的本质是:它最终在这片土地上找不到文化根。比如,绝大部分中国人不会像韩国人一样,春节用 " 白纸黑字 " 的春联;以及,深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的韩流作品(如音乐中夹杂更多英文、舞蹈更为性感大胆)在中国更为下沉的世界,并不易流行。简言之,中国市场需要的,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作品。以及,洗脑般的 " 饭圈粉头 " 模型,并不适合这里。
某些东西其实并未改变。如果你 " 穿越 " 到 1033 年的北宋汴京,可以在 " 勾栏瓦舍 " 处看到当时的 " 偶像 "、体会当时的 " 流行 " ——唱词人,会把文人墨客写的词唱出来,而在 1033 年汴梁城的街头,你大概率会听到的是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在汴梁城,也会有高丽艺人,她们以异域风情的舞姿著称,却终归小众。而那些能够名扬天下的唱词人,往往依托于脍炙人口的作品——那些具备国民级属性的词,或顶流创作者的最新力作,比如北宋顶流 " 网红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