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一时间成为了有动机、有能力的 " 头号嫌疑人 ",被警方拘留候审。
子弹还剩两颗,小镇仍将发生命案 ……
>>>> 藏枪
《寻枪》有两个版本。
其一,90 分钟国内公映版。
其二,120 分钟足本未删减美版。
后者近乎江湖传说,孰优孰劣,无从考证,按下不表。
单说前者,虽然挂着陆川的名字,但影迷普遍公认这是 " 姜文的电影 "。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幕后传言。
陆川在《寻枪》一书中写过,姜文加盟剧组,先把话说在了前头:
" 这是陆川的本子,陆川的戏,我不能夺他的东西,非要有人担保,我可以监制。"
大明星合作小导演,声明避嫌,是尊重,更是体面。
陆川也从不回避对姜文的感激。
洋洋洒洒千字表白小作文,将二者关系比作师徒,称其为 " 生命中最大的奇迹 "。
《寻枪》
人嘴两张皮,反正都是话。
尽管主创一再强调,还是免不了流言蜚语传出。
有人说,陆川和姜文合作非常痛苦,做不了主,任由姜文摆布。
还有姜文欺负陆川的说法,说陆川受不了姜文独断,哭着打电话给投资人诉苦。
再加上陆川之后几部电影,常被质疑 " 志大才疏 ",看不出处女作的惊艳。
自然,产生怀疑。
另一方面,则是姜文风格过于明显。
什么是 " 姜文风格 "?故弄玄虚的情节,荒诞暧昧的台词。
姜文的电影,常追求模糊隐晦,又意蕴深沉的奇妙状态。
为了把话绕开干扰递给观众,只能说一半藏一半,留下烧脑拧巴的蛛丝马迹。
翻译翻译,才能知道什么他 X 的叫他 X 的惊喜。
看懂了,那就是《让学》;看不懂,也就成 " 魔怔 "。
电影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正是姜文风格掩盖住了陆川的才气。
《寻枪》有三个结局,三个凶手。
凡一平的原著小说《寻枪记》,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悬疑短篇。
凶手,设定为 " 老树精 "。
一个在战场上失去下体,回到社会又遭迫害,可怜又可恨的浮世畸零人。
陆川剧本最早也是这么写的,结果二审就被毙了。
他在书中提及,领导给出三条审查意见:
1. 题材有问题,警察犯罪怎么能正面表现?
2. 主题有问题,反映社会的阴暗面太多。
3. 倾向有问题,作者似乎同情犯罪分子。
陆川修改了第二版结局,凶手设定为卖羊肉粉的小贩结巴刘。
一个只有两场戏,毫无存在感的路人甲,推理小说中 " 最不可能的嫌疑人 "。
他自称被周小刚的假酒害得家破人亡,偷枪只为复仇。
电影结局,他被马山抓获,不慎开枪误杀了马山。
马山,则用牺牲完成了英雄壮举。
死后灵魂出窍,寻回丢枪,惩戒真凶,卸下重担,完成使命。
俨然一出悲剧史诗,谱写出普通人物的英雄赞歌。
陆川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拍的。
止步于此,倒也俗套。
《寻枪》有趣之处在于,它将写实与写意交叉并行刻画。
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类似,以大量主观镜头模糊了现实与臆想,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