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欢演话剧,他觉得作为一名话剧演员,可以在文学,文化方面受到滋养。
演各种古今中外的角色,国外有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国内有老舍先生、曹禺先生、郭沫若先生等,他们的作品滋养着他。
而这些文艺作品其实是养育人心的,是可以触及人的灵魂的。
所以,他觉得自己很幸运。
能做自己所喜欢的事,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就连何冰都说,濮存昕为人艺付出太多了。
都说人艺是一个家,那濮存昕就是这个家的长子,而长子的付出是最多的,干活也是最多的,担的责任也是最多的,但他都干了。
而且要知道,他在担任人艺院长的时候可是如日中天的大明星,但他却不在乎这些名和利,一心投入到剧院里来。
话剧,他可以说是他这一生最热爱的职业。
从二三十岁演到五六十岁,他演了200多场《李白》。
剧中大开大合的命运、明朗清晰的悲欢、浪漫至极的诗歌影响了他,他越演越真,越演越深刻。
而在其他剧中,无论是演多情善感的文人、驰骋沙场的将士,还是醉卧月下的酒神,他演什么像什么,且收放自如。
在他看来:“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深处都是极其光彩的,极其生动、鲜活的。”
对于李白,他已经刻在了骨子里,比如他朗诵起《将进酒》的时候,就完全将自己与李白融为了一体。
看他的状态,完全就是享受其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这气势磅礴。
从最开始的享受,到中间的陶醉,仔细看,他眼角甚至还泛着泪花。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这千古绝句,在他的演绎下仿佛活了过来,尤其是最后的释放,酣畅淋漓。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一篇朗诵都如此,可见他的台词功底与舞台感染力有多强。
逐渐老去的濮存昕,不是没有角色出演,而是他不想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