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拉什迪因写下嘲讽宗教先知的《撒旦诗篇》遭到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宗教法令全球追杀,至今仍有性命之虞。33 年后,又一部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们有望 " 享受 " 同级别待遇。
2022 年 5 月 30 日,在丹麦伊朗裔导演阿里 - 阿巴斯执导影片《圣蛛》中担任女主角的法国伊朗裔演员扎赫拉 - 易卜拉欣米斩获加纳电影节影后,同天伊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同城报》总编辑却威胁 " 让参与拍摄影片的人跟拉什迪面临同样遭遇 ",暗示要全球追杀导演和演员,伊朗文化部则要求追究剧组的刑事责任。
《圣蛛》根据 20 年前伊朗东北部宗教圣城马什哈德 16 名性工作者连环遇害案的真实事件改编,一面展示曾在两伊战争中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伊朗老兵在 " 净化社会 " 的狂热信念驱使下心理逐渐扭曲、残忍犯案的过程,一面讲述女性记者(易卜拉欣米饰演)在推动事件调查的过程中如何遭到保守意识形态下宗教、政府和社会民众各个层面的阻挠。
不过,这部伊朗裔导演执导、伊朗裔演员获奖的影片,却在伊朗激起了极大的非议,从左到右的政治光谱都对影片表达了强烈的愤怒和反感。
●伊朗网军海报威胁《圣蛛》剧组:找伊玛目家族麻烦的人将被毁灭 / 网络
除了上述《同城报》总编辑的追杀言论,一些在欧美生活游学的伊朗左翼知识分子也将《圣蛛》与数年前好莱坞拍摄的《斯巴达三百勇士》相比较,认为影片通过贬低、抹黑伊朗与伊斯兰社会来满足西方受众面对东方文明的优越感,并专门摘出导演阿里阿巴斯曾在影片发布会上 " 作品展示的不是一个杀人者,而是一个杀人的社会 " 的言论作为论据;伊朗亲政府网军则祭出了一贯模式,在推特上不停转发同样的帖子抨击影片 " 是犹太复国主义策划 "、" 亵渎宗教 "、" 煽动反伊斯兰情绪 " 等等。
到目前为止,《圣蛛》只在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做了小范围播放,网上仅有一些片段,正式上映时间要等到七月中旬,也就是说,这些抨击影片的各派人士几乎没有机会看到全片,因而真正触动他们神经的,应该是影片重新激起了二十年前的那场针对性工作者的连环谋杀案以及背后社会争议的讨论。
杀人的社会
2000 年夏天的马什哈德,这座因什叶派第八个伊玛目里萨的陵墓坐落于此而被视作波斯麦加的伊朗第二大城市,一位名叫萨伊德 - 哈拿伊的两伊战争老兵每天骑摩托上班时,都能看到街头揽客的性工作者。他感到伊斯兰革命遭到背叛、两伊战争卫国者的鲜血白流,逐渐心生怨恨,一开始他会劝诫与性工作者交易的男性,结果屡遭暴打,最后决定假装为买春者,选择妻子回娘家省亲的日子,将性工作者骗到家中杀害抛尸。
一年时间里,16 名女性惨遭毒手,死者 18-45 岁不等,杀手也被封了 " 蜘蛛 " 绰号,因为蜘蛛会在交配后吃掉伴侣。不过,案情侦破过程一直不顺利,直到第 17 名受害者侥幸逃出魔掌并在一周后警方的 " 扫黄 " 行动中被捕后,警方才得以根据受害者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将哈拿伊缉拿归案。
●哈拿伊(右)出庭受审时的情形,左边的宗教人士为庭审法官曼苏里 / Radio Farda
由于当时互联网发展条件的限制,伊朗纸媒在连环杀人案发生期间对案件的报道和讨论并没有数字化,如今能在网络上找到的关于哈拿伊杀人案的报道来自 2002 年伊朗官方媒体制作的纪录片《蜘蛛降临》,含有大量当事人(包括杀手)在内的一手采访;其他信息渠道则是案发 5-6 年后各地媒体的回顾性报道,这些数字化的内容引述了案发时媒体上的各种声音。
这些报道中,最耸人的内容,除了犯人作案的细节,还有当时民众对事件的态度。破案前,保守派媒体和部分马什哈德的民众认为杀手在替政府净化社会环境," 是一个英雄 "。破案后,除了受害者家属和少数民众要求严惩凶手外,社会反应依然十分正面,哈拿伊的母亲和妻子在记者面前称赞其是 " 好丈夫、好儿子 "、" 所做的一切都是听从真主的指令,政府应该奖励而不是惩罚他 ",哈拿伊的 13 岁的儿子一度为父亲感到耻辱,但街坊们却纷纷向他祝贺 " 你爸爸能上天堂 "。而后,这名少年在面对记者镜头时,带着微笑恶狠狠地威胁,如果政府不让性工作者消失," 自己长大后将继续去完成父亲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