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很快出现三位爱心人士。
她们接替了母亲的位置,轮流照顾小珍。
但她们也是社会底层的穷苦人,工作是公厕收费员。
每个月只有 200 元的工资,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只能保障小珍的一日三餐。
她们将小珍安顿在公厕旁一个狭小、昏暗的屋子里。
为了照顾方便,将她剃成光头。
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成了她存在的全部意义。
十几年过去,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或许很难理解小珍跳下高楼的选择。
但放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不难发现。
促使她跳下去的,与其说是走投无路的无奈,奋起反抗的勇气。
不如说是「失贞」这一概念施加于她内心的恐惧。
其实,就在事发的半年前,小珍遇害的同一个地方,发生过一起一模一样的悲剧。
17 岁的女孩小雨,为了不被强暴,选择了从 9 楼跳下。
但相比小珍,小雨幸运很多。
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她凑齐了手术费,得到及时医治。
疗养一段时间后,看上去已经恢复正常的生活。
这本是不幸中的万幸。
可讽刺的是,当地新闻媒体却大肆报道小雨跳楼一事。
认为她有着宁死不屈的勇气,将她塑造成了一位誓死守节的「烈女」。
这样的新闻,也被小珍看到。
直接导致,她在面临相同情况时,做出了和小雨一样的反应。
但小珍后来的遭遇,让人们看清了荒谬的现实。
康复的奇迹不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
所谓的誓死守节,也并不会换来生命的尊严。
小珍为了莫须有的贞操,让步了健康的身躯。
换来的是彻底失去尊严的人生。
苟活着已经不易,自然没有了任何隐私可言。
解决生理问题完全靠别人帮助。
从父母、亲属的帮助,到医院护工,爱心人士的照料。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太多人帮她上厕所、洗澡。
那时用生命守卫的「圣洁之地」,早已失去了任何光鲜的意义。
即使是侥幸逃脱病魔的小雨,也逐渐开始后悔她当时的抉择。
因为她在经过治疗,健康地回到村子里后。
她得到的第一声关切,竟是村民不怀好意的诘问。
「你是不是勾引他了?」
村民的指指点点,更是让她每天都不敢出门。
「我那时候就是为了清白从那里跳下来。
竟然还问我是不是我去勾引他。
比我被人强暴了那滋味还要难受」
而且,跳楼生还的「奇迹」,也掺杂了旁观者不痛不痒的想象。
毕竟,手术不是一劳永逸的。
各种并发症、后遗症像一枚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会突然出现。
小雨在家修养多时后,本以为已经痊愈,开始尝试着出门找工作。
但几次都因腰伤复发,疼痛难忍,不得不再次回家静养。
小雨坠楼后造成脊椎断裂,属于一级伤残。
她的腰部靠手术植入的钢板固定支撑。
经常会出现其中一颗钉子脱落,钢板脱位等问题。
这也注定了她的一生,不可能真正回归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