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仅仅是他们搏击市场的第一步。

在正午阳光的团队里,导演孔笙被称为“孔老师”。
比侯鸿亮和李雪大十多岁的孔笙是正午阳光真正的灵魂人物,今年已经66岁的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前半生寂寂无名,后半生一鸣惊人。
1978年,23岁的孔笙还在家乡山东当知青,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也将刚恢复的高考当做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只可惜文化基础太差,孔笙没能考上心仪的大学,通过招工进了工厂,落榜的沮丧和苦不堪言的工作让他内心很不甘。
这段时间,孔笙白天汗流浃背在工厂做工,晚上蹬着自行车去夜校补习,日复一日,最终考上了一所夜大的汉语言专业。
毕业以后,孔笙被分配到一家杂志社当编辑,终于端上了“铁饭碗”。
在编辑部,他看见摄影记者每天捧着相机到处采风,作品还能拿到不菲的稿费,很是羡慕。
私下里,他找各种机会和摄影记者套近乎,向人家学习摄影技巧,自己还花费几个月的工资买了台 “海鸥”专业相机。
不久之后,孔笙听说电视台招聘摄像,觉得机会难得的他就辞职跑去当起了新闻摄影记者。
不过,孔笙去了之后有些郁闷,单位看中的并不是他的专业,而是看他身强体壮,安排他和专业记者一起跑外景,当摄像助理。

摄像机和摄影机一字之差,可操作更复杂,孔笙只好厚着脸皮和老师傅苦学,一遍遍熟悉机器。
久而久之,机器越玩越熟练,可因为每天扛几十斤的机器,落下了个肩痛的毛病。
而且因为不用出镜,孔笙也不太注意形象,风吹日晒越发沧桑,格外显老。
此时的侯鸿亮和李雪还都还是一脸稚气的中学生,在胡子拉碴的大叔孔笙面前还是俩娃娃。
不过,凭借着自学和钻研,孔笙技术大涨,不仅作品时常出现在荧幕,他也一跃成为单位的主摄“大拿”。
1990年,35岁的孔笙因为技术过硬,被招到电视剧《孔子》剧组担任摄影助理,这是一部由山东电影电视制作中心(山影前身)投资拍摄的电视剧,由此跨入了“贵圈”,一年后转为了主摄像。
这期间,作为摄像的孔笙相继参与了《杀人街的故事》《孔繁森》等剧集,其中《孔繁森》曾获山东省优秀摄像奖,开始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