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最后,Sir想聊聊情怀。
系列最后一部,《侏罗纪世界3》也是回望的节点。
坦白说,电影作为一部爆米花商业片不是没有缺点,尤其147分钟的超长时长。
为什么做这么长?
有制作方对内容体量的考虑。
另外,也是对过去"遗憾"的代偿。
如今回望经典,我们当然会惊叹于系列所呈现的,那些封闭空间内的躲闪、乍现、惊吓。
可你知道吗。
当时剧组还原这些恐龙得多"窘迫"。
《侏罗纪公园》是第一部广泛使用CGI的影片,对全世界的特效电影具有开创意义。
可惜技术还不完善。
绝大多数时候还得做模型——
生病躺在地上的三角龙,出栏的霸王龙啊,还有鲜艳会喷毒液的双棘龙……都是。
怎么让龙"活"过来?
呵呵,那更是笨办法。
把真人塞进去。
做模型,就得给扮演者留空间,做出来之后,人再钻进去练习肢体表演。
小一点的还好。
大一点的,人虽然钻进去了,可效果嘛……
可以说非常喜剧。
道具组属实尽力了。
接下来,就得靠创作者利用声光影的"奇技淫巧"。
全是"障眼法"——
不见一丝恐龙的毛。
仅靠手电筒晃动,拐角处被遮掩的半截尸体,手心冒汗。
一个爪子、一抹剪影,毛骨悚然。
别忘了还有表演:
刚和同伴躲过致命追击,瘫软在墙角,牢牢攥紧同伴一只手。
逃出生天了?
wocao!
真就只剩一只手!
劫后余生的安慰,听到声响后的张望,再到突然看见断臂的惊愕……每个表情都只领先观众一点点,惊悚感层层叠加。
正是这样无所不用其极,当年照样把Sir吓得一愣一愣。
如今技术升级。
恐龙得以大方示人,但制作依然精益求精。
骨骼、肌肉、皮肤,甚至运动轨迹,全身精确建模;
纹理、毛发、光泽……
甚至细微到被蚊子叮咬后肌肉不自觉的收缩,尽收眼底。
剧组搭建了100多个场景,并将数字生物和电动机械偶集成到实际环境里。
即使同样一个动作:
瞳孔放大缩小。
1993年霸王龙的模型,眼神很到位,只是有点干;
而《侏罗纪世界3》开头,皮肤光泽的变化,眼睛的水润度,都更接近真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