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不能忽略故事。
尽管系列都属于爆米花的商业大片,但故事主题依然每次翻新。
包括一系列当代命题的讨论:
科学研究的伦理限制与自由度,边界在哪?
人类与自然共处,底线在哪?
克隆生物与自然生物所享受的权利,区别在哪?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2015年重启,命题再次指向现实。
科技发展已然超出当时社会的想象。
于是电影呈现的讨论更多落在"人类的驯化与被驯化"。
人可以把恐龙当"宠物"。
△ 用祖传手势
人类因此走上食物链顶端了吗?
好像不是没有可能。
毕竟,到了新一部人类甚至已经开始通过基因改造,"驯化自己"。
当然能预料到,电影给出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法是普世的、安全的。
这不代表这些讨论就没意义。
它让观众在娱乐中反思。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情怀",固然是那些穿越时光的致敬。
干练的她。
第一次看见巨龙,张大嘴巴,才想起来自己戴着墨镜,立马摘了。
老习惯依然保留。
没正形的他。
平时看着不太靠谱,可到关键时刻,勇敢充当"诱饵"吸引恐龙,救下伙伴。
嗯,这点没变。
类似瞬间比比皆是。
画面角落一张老照片,或是电影开始前的一版新LOGO……全是回忆。
这种致敬太多了,比如男女博士重逢聊天时,男博士营地里的照片,正是他们第一次启程去侏罗纪公园拍的。
△ 琥珀色,纪念所有故事的起源——蚊子琥珀。
这情怀里还有我们。
距离第一部《侏罗纪公园》(1993),居然已经过去快30年。
大多数青葱小伙,变成孩他爹。
看的恐龙也从狂燥暴虐龙,变成……
△ 乔治:恐龙~
咳咳。
不开玩笑。
Sir觉得《侏罗纪》回归于影视业"寒冬时期",有种特殊意义。
一方面,电影院需要这样顶级IP。
另一方面,Sir想最后分享一则小典故:
那时编剧迈克尔·克莱顿(也是美剧《西部世界》的原著作者)刚写出《侏罗纪公园》小说,当即被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哄抢,并引起几乎所有当红大导演的兴趣。
其中包括斯皮尔伯格和卡梅隆。
后者一度因为错过侏罗纪而耿耿于怀。
可当亲眼看完老朋友拍的第一部《侏罗纪公园》。
他却说:幸好啊。
我可能会更加偏向成人视角下的刺激观感,我会让尺度变得更大……这对于喜欢恐龙的孩子们而言并不公平,我也是在看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之后才终于清醒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导演人选。可以说斯皮尔伯格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