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确实出圈了。
从开播起,围绕《梦华录》的质量、立意、豆瓣分、演员演技和 CP 感的争吵,就一轮接一轮,从未停歇。无论播出成绩还是话题性,抑或这些纷争的激烈程度与热度,《梦华录》确实已是今年的现象级。
但无论怎样争吵,有一件事大家基本达成共识:这部古偶的男女主选角,给人一种久违的 " 对劲 " 的感觉。
怎么二十年前成名、今年 35 岁的刘亦菲,和十年前成名、今年同样 35 岁的陈晓,携手回归古偶,还能掀起这么大的关注度呢?
《梦华录》在选角上获得的热度与正面评价,能教会这十来年间那些轰轰烈烈追捧渣演技丑流量的资本好好选角嘛?
1 颜值是刚需,演技要及格
这十年,偶像剧是被流量与资本傀儡荼毒的十年。
一方面,互联网资本需要流量这个指标来外行指导内行,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兴盛让流量概念侵入所有人的生活与意识,也不仅仅是影视。
在流量大于一切的指导思想下,我们看到无数话都说不清楚、情绪都无法正确表达的渣演技演员,仅仅因为有热度、有粉丝、有流量,就能堂而皇之演主角,无时无刻不占据观众的眼球。
我不发图了,请大家自己脑补。
有些流量演员算是机缘巧合,作品捧出。有些流量却绝对是资本运作,肉眼可见地生捧。
我不发图了,请大家自己脑补。
仅仅演技不够也就算了,在没有流量这个概念前," 偶像派 " 三个字之所以区别于 " 实力派 ",当然是因为演技不够好,但起码脸能弥补一部分观感。
结果到了流量这里,渣演技不算事儿,连脸都没法看。
——要么是大自然的 " 鬼斧神工 ",让你寻思这脸我行我也上。
——要么是医美的 " 巧夺天工 ",360 度无死角给你看医疗事故。
热搜上那个 # 观众苦古偶丑男久矣 #,不管是不是平台或剧方主动挑事,但确实道出了几分观众的心声。
正是因为这十几年的荼毒,观众才在陈晓和刘亦菲的脸上久旱逢甘露。
这两位按说都不在自己的颜值巅峰期了,但高颜值 + 天然脸 + 不盲目医美的自然状态,让他们在剧中呈现的状态很舒适养眼,再加上偶像剧里及格的演技,一颦一笑都格外容易牵动观众的心,分分钟令人共情。
好看的人就是西子捧心,丑家伙就是东施效颦,这话非常政治不正确,但没办法,偶像剧里,观众对颜值的要求确实压倒一切。
但请注意,这种颜值正义,是大众标准下的真正俊男靓女,不是粉丝加 180 层滤镜磨皮找角度吹出的神颜。
这种影视行业从院校到剧组多年筛选出来的上镜脸,在镜头下的优势,是那些迎合舞台需求、直播需求、网红脸畸形审美需求的脸无法匹敌的。
前者被选出来就是为了演戏,后者则是哪里赚钱就去哪里,演戏?恰逢其时罢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几大平台多年来的 S+ 古偶剧,选来选去就只能靠那么几位排列组合,也着实是因为观众不瞎——资本强捧的那些,演技、脸和观众缘总有几项扛不起,屡屡试错后,观众得到了恶心,资本得到了后继无力。
那么,《梦华录》的成功能教会资本 " 选真正好看的人,演偶像剧 " 吗?
不好说,一要看这样的演员有没有与资本深度绑定,资本能否从中获得额外利益。
二也要确实有真正漂亮的演员可供选择才是,毕竟全社会被搞坏审美的代价,是从受众到本人都无法接受带一点缺陷的自然美,能忍住不动或者少动的才是少数。
最后,那些潜在的合格偶像剧演员,有话题有流量吗?只要资本不更改投资决策指标与考核指标,那些大把存在于专业院校的漂亮新人,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好机会。
2 新鲜与合理间的尺度
陈晓和刘亦菲合作,除了颜值外,其他关键信息点包括:
1、刘亦菲最后一次演古装剧,是 2006 年《神雕侠侣》,那年她 18 岁。
2、陈晓最后亮相的古装剧,是 2019 年播出的《独孤皇后》,3 年前播出,看过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