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些年里 ta 们的大众印象同样是话题强而演员属性弱:一个是出了名的木头美人,一个被认为偶像剧水平根本撑不住正剧。(粉丝别杠,杠就是我活得比较久)
但那都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互联网一代小学生换旧人,互联网旧人也带上了时光的滤镜。隔着几年的冷却期,话题与标签的记忆淡去,观众更容易代入角色代入剧情,而不是代入两个人的本体。
而随着这部剧的火爆,两个人再度站在风口浪尖,诸多过往再次被盘点总结考古,曾经的黑历史黑言论再度铺天盖地,社交媒体热度和话题度激增,观众印象将再次被各种标签填满。
距离没了,代入角色就更难了,盛赞后的逆反心也起来了,接下来对二人的评判,也自然会带着各种预设,并严苛起来。
事实上到第二周,情势就已大不同
演员这个职业就是这样,舆论就是这样,大众心理就是这样。
这个角度的选角思路对资本来说就更难了。因为那些明星的 " 网红感 " 和 " 话题度 " 根本上也来源于资本的指挥,那些可以被量化为流量的热度,本就是资本所追捧的,他们怎会舍 " 流量经济 " 的 " 本 ",而逐 " 观众感受 " 与 " 作品效果 " 的 " 末 " 呢?
刘亦菲与陈晓,都算是在前互联网经济时代年少成名的偶像明星,在行业尚有 " 规矩 " 时入行做演员,国民度由作品与话题共同打下,颜值经行业与观众双重审视筛选,如今也还不老。(其实 85 花亦是,但她们在古偶中损耗太过)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选角是影视行业未被互联网经济彻底祸害时的" 遗产 ",难以复制。
也可以断言,只要流量这个指标依然是影视剧的指挥棒,什么作品都很难动摇当下的国剧市场乱局。
但也总会有些启示:
1、按类型选角、按类型选角、按类型选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给偶像剧真正的美人,给正剧真正的演员,给职场剧真正的职业感。
2、资本傀儡、亲朋好友、带资进组和小情人们都别塞太过分,中小成本多用点科班新人,演技、脸和新鲜度都有,还便宜。
3、别可着一只羊往死里薅羊毛,张三演仙侠有点热度,就为 ta 攒十个仙侠本子往死里演,演到观众吐为止?对观众对演员都不必如此仇恨吧?
4、剧外别太戏精,从饼料开始溜遍半个娱乐圈,从开机开始各种路透风传偷拍,演员撕番位粉丝撕待遇主创撕红利甩锅,开播前观众完整看完一本折子戏,还能有兴趣点开正片?
在流量经济现状不可颠覆的前提下,以上意见虽然治标不治本,但起码有一定可操作性,爱听不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