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子看见桌子上的饮料," 就要 " 喝一瓶的时候,郑钧并没有选择沟通,比如吃饭时不能喝饮料、影响食欲对身体不好。
他还是一心强调自己的权威:在我这儿,你 " 就要 " 不了!。
家里总共两人,郑钧还在专心炸厨房,百无聊赖的小朋友凑上前去问了一句:能不能别做饭了陪我玩?
这爹立马撂下狠话:那你一会儿别吃饭了。
不只是口嗨,郑钧当真践行了一半:一边自吹午饭好吃一边不给孩子吃。
直到小朋友嚎啕大哭才搬出另一份饭。
郑钧似乎常常忘记,对面还是一个五岁的孩子,未必懂得察言观色,窥见爸爸的所有心思。
对小朋友来说,他只会觉得这个爸爸好凶,让人恐惧,不想和他在一起。
童言无忌,郑钧第一反应不是了解原因,一句 " 你就摊上我了,咱俩将就一下 " 完事儿。
说白了,爸爸明面上不教,孩子也不懂什么道理,只会觉得这些恶狠狠的待遇,都源于同一个原因——
" 我不听话 "。
而郑钧这番 " 你已经五岁了 " 的发言,除了让孩子陷入更加强烈的自我否定,别无他用。
同样是 " 打压式教育 ",比起全网群嘲的杨烁,郑钧可能就高在一点:
绕过传统的权威大家长形象,父爱还是能蔓延出一点,没有被所谓的 " 山 " 挡得严严实实。
孩子突发肚子疼,吐了他半个肩膀,郑钧也没顾得上擦,一路上不停安抚怀里的宝贝。
喂药时也算是细致,倒热水时还记得先自己试试水温。
只是爱归爱,一点都不耽误这爱的窒息。
倘若这些年郑钧没有一点改变,那开头的场面闭着眼都能想象——
这位爸爸大概也没有了解来龙去脉,跳过语言沟通那一步,板着一张长脸背着双手,面无表情丢下一句:别演了,谎言已经被戳破了,好好接受处罚吧!
至于孩子,被罚到 " 哭成泪人,拍下视频存正 " 的地步,他到底是会真觉得自己错了,还是出于对父亲权威的恐惧,在短期内选择屈从呢?
只是吧,同样的话,由油腻的小包总说出口,还算 " 人设 " 辐射之中。但拜托,郑钧可是放荡不羁的摇滚老炮儿诶——
都说摇滚是自由、反叛、抵抗权威,郑钧怎么就活成了权威本身?
回溯郑钧的过往,果然又是一场" 暴力循环 "。
在他七岁那年,爸爸因病意外离世,更早一点,爸爸已经住进了医院。
郑钧对 " 父爱 " 的所有概念,都建立在一次短暂的相处:
年幼的自己被抱在腿上,爸爸给画了一个猪八戒。
爸爸离去了,但父权的幽灵仍在飘荡。
十一岁的哥哥代替了爸爸的角色,经常以管教之名爆揍他,郑钧也不敢反抗。
——妈妈虽然是知识分子,但依旧是传统妇女观念。丈夫在,听丈夫的;丈夫走了,一切和长子商量。
很长一段时间,郑钧对成年的期盼很简单,第一件事儿就是打他哥一顿。
他没有感受过正常家庭关系中的父爱,也没能在后天学会如何扮演父亲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