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找到共同的人性
媒体针对这类事件的措辞,也有明显避重就轻的意味。
据统计,有 20 家以上的媒体把打人的恶汉性骚扰行为描述为 " 搭讪 ",把他们的殴打行为定性为 " 冲突 "。
可是,但凡看过那个监控视频的人,都很难把打人男子及其同伙的行为,和 " 搭讪 " 这种轻飘飘的、带有一定正面意义的词汇联系起来。
看下图,你能从图中围殴女性的男子群体的行为,品出一丝丝正面的意味吗?
有的报道,甚至还把这种性骚扰进一步美化为 " 交谈 "。
把一群恃强凌弱的黑恶势力单方面攻击、殴打,进一步美化为 " 对抗 "" 双方扭打在一起 "。
字里行间,硬是品出一丝施暴者也有逼不得已的委屈意味。
给一场纯粹的、恶性的暴力,附上轻佻的色彩。
把受害者的自保、被动受殴,和黑恶势力的残暴欺压相提并论。
这是对受害者、对在场出手相助的路人的一种残忍的二次伤害。
更是对所有安分守纪的普通人的不公和冒犯。
进一步说,当媒体报道热衷于给一场纯粹的恶找 " 酒后 "" 搭讪 " 等暧昧的前情。
那结果便是你我都已经看到的那些——
它会引导部分人,在一场纯粹的恶性暴力里找所谓的 " 前因后果 "。
从而更进一步,加剧受害者有罪论、" 公正世界理论 " 的思维。
当从受害者的衣着、言行上挑不出问题了。
便会有人开始质疑她 " 你明知道打不过?为什么要去激怒他呢?"
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
当媒体总是潜移默化地去美化践踏法律的黑恶势力的暴行。
当一个社会总是无底线地去对安分守纪的普通人、弱势一方提要求。
要求他们不但要遵守法律、要衣着得体,现在还要要求他们面对恶汉时要有足够的应付智慧。
那么这种思维,压榨的是谁的生存空间?
是我们每一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生活的普通人的生活空间。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压榨,是不会有底线的。
总有一天,普通人的生存空间会被逼得退无可退。
这是多可怕的图景?
但,只要我们不呼吁、不谋求改变,这极有可能会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生活的世界。
当媒体永远在用看似理性客观,实则充满偏见的措辞粉饰这种恶性事件。
就永远有人,在每一件物证已经足够清晰判断施暴者罪恶的恶性事件里,无底线地期待所谓的 " 反转 ",滥用 " 让子弹飞一会 "" 掐头去尾信不得 " 等话术。
这种思维是理中客吗?
不,它是一种基于信息不客观所导致的认知扭曲。
它是一种动机为懦弱的精致利己主义。
它给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制造一片滋长的土壤。
它无法正确地激起人的共情。
它在加剧整个世界的冷漠。
恰如罗翔老师针对这次事件的发声——
" 如果对于邪恶只有冷漠,而没有愤怒,那么正义也就是失去了感性的基础。"
正义也是需要温度的。
法律也是需要人性的。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分辨性骚扰和 " 搭讪 " 的智慧。
如果一个社会认为示爱就能为故意伤人、暴力殴打开罪。
如果一个恶性事件激发不了全社会的绝对、普遍的愤怒。
如果永远都有人在为纯粹的暴行转移注意力、给受害者造黄谣,劝他人别 " 引火上身 "。
终究有一天,这种全社会对弱者的冷漠,对恶者出于畏惧的纵容,会反噬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