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宪给周杰伦下了最后通牒,要他 10 天写出 50 首歌,其实就是劝退。
周杰伦还要搏一搏,他需要一些歌词配曲子,看到方文山桌上厚厚一叠歌词,就给他打电话问能不能用。不巧,那一晚,方文山交往多年的女友提出分手,他正伤心欲绝,接到讨厌的周杰伦打来电话,就把怒气发泄在他身上," 你自己找!"
这样戏剧性的开头,不正像那些注定相爱相杀的偶像剧主角么?
不轰轰烈烈,后面怎么一起策马奔腾呢。
那会儿两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为了工作都很拼,周杰伦买了一个睡袋就常常住在唱片公司不回家,方文山也差不多。
每到夜深人静,两个人面面相觑,一方面为了缓解尴尬,一方面也隐约被对方为音乐的执着打动,开始闲聊起来。
周末的时候改善伙食,方文山去楼下买肯德基,俩人会一起吃一份薯条、喝一杯可乐。
在患难中互相扶持,这份感情的起点,根就扎得足够深。
捆绑销售,彼此成就
如果说俩人都是为了工作,可以一起做同事,却未必能做朋友。幸运的是,俩人似乎天然互补。
那时候,唱片公司为了销售,让新人主动对外推广新歌。
周杰伦心高气傲,不愿意低三下四到处求人。在他心里,自己的作品就是最屌的,为什么要求别人买?
从小在底层摸爬滚打的方文山却无所谓,他已经习惯了被拒绝。于是方文山毅然决然接下这个苦差事,拿着俩人的词曲到各个唱片公司推销,一扇门关上,又敲开另一扇。
总算,《你比从前快乐》被一家唱片公司录用,俩人拿到了第一笔版税。
自那之后,俩人做了一个约定,俩人以后对外要词曲一起捆绑销售,要么都买,要么都不买。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许幼稚,就像意气用事的高中生一样。
也看得出,这两位是同一种人,都有些兄弟情结在身上。28 岁的方文山,也愿意陪 18 岁的周杰伦一起 " 耍 ",这种天真的感情现在看来尤为稀缺。
后来方文山对外推销俩人创作的《落雨声》,公司愿意买曲却不买词,酬劳是十万元,对当时的周杰伦来说是巨款了。方文山没想太多,就放弃了之前的约定,只买了杰伦的曲。
第二次遇到这种情况,是卖《眼泪知道》,对方还是不要歌词。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周杰伦已经很不好意思,他非常坚持," 不要歌词就没有歌曲 ",拒绝了这家公司。
他们俩都很缺钱,但对于金钱的执念都没有那么深,完全不会急功近利。这种经得起考验的共性让俩人可以走得更远。
在这样的时光里,两个人的默契越来越好,感情也越来越深。
方文山太闲了,会给周杰伦的曲子提供三种版本的歌词,周杰伦总是能挑出最怪的版本,比如《印第安老斑鸠》和《双截棍》。
周杰伦笑方文山," 你的歌词也太怪了吧!"
方文山回呛," 你的品味比我还要怪啊。"
两个怪人在一起互相欣赏,彼此似乎都不怪了。也没人打算改一改。但唱片公司还是觉得很怪,这些词曲并不好卖。
还好,吴宗宪公司的总监是杨俊荣。他发现了周杰伦的才华,决定让周杰伦自己唱。甚至对吴宗宪下军令状," 如果这张专辑不成功,我就辞职。"
杨俊荣给周杰伦制作了《JAY》,整个华语乐坛为之震惊。
专辑获得第 12 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IFPI 香港唱片销量大奖十大销量国语唱片等奖项。
当时专辑都快做好了,杨俊荣非要把《星晴》加进去,周杰伦犹豫了一下,还是加了进去。
后来,这首主打歌获得了第 24 届十大中文金曲优秀国语歌曲奖。
太好了,怪人出道!
是伙伴是朋友,更是知己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华语乐坛多了个总是唱不清歌词的周杰伦,还多了一种歌词叫做方道 · 文山流。
这俩人就是现实版的俞伯牙和钟子期。
彼此互相欣赏。
有记者搞事情,问周杰伦方文山的作词风格会不会太一成不变,周杰伦回答," 在华语乐坛,我唱歌不是最好听的,但方文山的作词水准数一数二。"
他夸奖方文山的另一段话很经典," 方文山可太厉害了。以前写《东风破》我已经认为是最棒的了,可是他又给了我《发如雪》,当我以为《发如雪》已经无法超越的时候,他又写了《千里之外》,当我以为《千里之外》是巅峰的时候,他又写出了《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