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剧照
这位北欧导演,走得更远。
题眼,就藏在片名里。
狩猎,是前文明时代的生存手段,凶残、野蛮,是它的特征。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人们将狩猎视作成人的仪式。此时的狩猎,已经变成现代人类的休闲娱乐活动。
导演这样设计,自有用意。
▲《狩猎》剧照
他想表明,尽管狩猎已经休闲化了,但本性里的野蛮,其实没变。电影中,参与狩猎是成年的标志,正好说明,成年的本质,是唤醒沉睡的野蛮。
一个十分讽刺的图景由此展开:古老的狩猎,以看似文明的方式,正在现代社会发生—— " 狩猎 " 卢卡斯。
值得再讨论十年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狩猎已经不带血了。
但它的本质并没有变——对个体的追逐、围捕、迫害,甚至挥舞着正义和道德的旗帜,以文明的名义对个体施加暴力——或许不伤害身体,但损害人在现代社会立足的基础,造成精神上的折磨。
▲在身体和精神暴力下,卢卡斯经受着巨大的折磨
对影片中的人来说,狩猎是文明开化的人类的一项休闲活动,殊不知自己就参与其中,表现出狩猎的 " 血腥 " 本质,甚至更野蛮——曾经对动物的狩猎,现如今却将目标锁定在人上。
这一荒唐的反差,是电影最核心的反思,也是对观众的挑衅: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如此原始的暴力,不但没有消失,还换了一件外衣,司空见惯地发生着。
▲卢卡斯被殴打
文明社会之所以是文明社会,因为它发展出一套保护弱者的机制。导演温特伯格提醒我们:这套机制,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迫害工具。
电影中,小镇居民义愤填膺,他们表现得颇为高尚,有德道感,有同理心。对于生活在文明时代的他们来说,这种侵犯幼童的行为,是罪大恶极的,是不容于社会伦理和法度的。社会集体形成这样的共识,本是一种艰难的进步。
▲小镇的居民们对这件事义愤填膺
但是这种共识,其实又很脆弱,它掺杂谎言、盲从、无知与愚昧,一种无意识的恶,在群体的鼓动下,就会无限放大。
人类本性,自此显形。
在网络暴力尚未泛滥的时代,这种反思,有如警世预言。
▲卡拉父亲与卡拉对话
北欧导演似乎对这一问题情有独钟。也许是北欧社会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让他们总是敏感地思考着 " 文明社会中的野蛮 ",在电影里设置 " 社会实验 ",不断冲击观众的固有认知。
这是一种挑衅,动摇着每个人引以为傲的文明观念。
同样的 " 实验 ",拉斯冯提尔也做过,在《黑暗中的舞者》设置了一个类似的情境。用来保护个体权益的法律审判体系,不仅苍白无力,甚至最终杀死了一颗金子般的心。
▲《黑暗中的舞者》剧照
这是北欧导演的悲观,在他们眼里,人类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文明,正如拉斯冯提尔在《狗镇》中的警示,狗可以驯化,但人不可以。
拉斯冯提尔赤裸地冲撞这一观念,但温特伯格不一样,《狩猎》中,他以压抑而惊悚的影像风格,搅动了文明之下的静水深流。
▲《狩猎》委婉却冲击力极强
换个角度看,这种悲观何尝不是一种悲悯。唯有洞悉潜藏在文明外衣下的野蛮,人类才有可能成长。
创作并不提供答案。《狩猎》的悖论,是我们所有人的悖论。
要么是不经意间当了猎人,被观念与意识裹挟,不经意间参与了一场群体迫害;要么是不小心跌入悖论中成了猎物,自我鲜活的主体性被剥夺,沦为这种逻辑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