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避免尴尬的时候,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却将 " 尴尬 " 作为了自己的招牌。
在第一季口碑甚不理想的情况下,竟然还出了第二季。
节目大大咧咧地将 " 尴尬 " 摆上台面,将嘉宾的搓手、抓耳等等社恐瞬间的种种不适行为通通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尴尬为荣,将尴尬做卖点。镜头前的嘉宾啼笑两难,荧幕外的我如鲠在喉,这综艺究竟在播些什么?
《五十公里桃花坞 2》
先看看节目自述的初衷:
" 探寻在不同社交距离的变化下,当代社会群居生活的多种面貌,并书写美好群居生活的新答案。"
怎么个呈现形式?
邀请 15 位年纪、性格等各不相同的嘉宾聚在一起,共同生活 21 天。15 位嘉宾来自各行各业,演员、模特、运动员,搞脱口秀的、弹钢琴的,还有网红、歌手 ······
与其说是在做综艺,倒不如说更像是在进行某种社会实验。
综艺的本质是娱乐大众,可这档出发点颇具 " 社会实验风 " 的节目显然很难和 " 娱乐 " 联系起来。
索性节目组就另辟蹊径,那就拿 " 尴尬 " 制造话题吧,由此让观众获得一种 " 看热闹 " 似的愉悦,姑且也能算作是某种意义上的娱乐大众?
因为有着娱乐大众这一综艺基调所在,节目组必须想办法让嘉宾们碰撞出火花,而不能真像社会实验那般,把人丢在镜头前就不管了。
聊天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就连睡觉都要搞成大通铺,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无所遁形。
如此下来,节目的第一观感就成了乱。
15 个人共聚一室,客观上极为拥挤,主观上颇显杂乱。一句话,看得人糟心。
这是观众的角度,再从嘉宾的角度看,更是只觉无语。
做什么事,大家都是蜂拥而至。单说洗碗,分明一两个人就可以解决的事,可硬生生围了一群人。
他们不知道自己站在那里其实很尴尬吗?当然知道,但没办法。
镜头在那摆着,别人洗碗,自己干坐着多不好意思,站旁边也算是蹭个参与感,为内心求得一丝安慰。
嘉宾过多所造就的尴尬还是次要,节目把尴尬当彩头,如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做法,才是真正让人感到生理不适。
期间还有一个游戏是这样的,两位相处最尴尬的嘉宾跳一段探戈,他们就可以获得贡献值。
贡献值有什么用?关乎他们在这里的一切花销。
换而言之,他们必须冒着尴尬和最不熟、最 " 不合 " 的人一起跳一段热情奔放的探戈,才能 " 活下去 "。
不跳你就没饭吃,你跳不跳?个性张扬自我如王传君也得乖乖就范。
如此霸权,岂止是尴尬,简直是可怕。
节目第一期,隐隐总在强调一件事:目前大家都不熟。
潜台词是,因为陌生而产生的社交尴尬,在后几期就会缓解。
它凭什么如此笃定?
节目将 15 个人聚在一起过群居生活,最后要的一定是大家如海报里般打成一片。
不会管你原本什么性格,更不会管你是否喜欢社交,是否更爱独处,来了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推着你、强迫你要摆脱 " 社恐 ",成为 " 社牛 "。
这便是《五十公里桃花坞 2》这档节目最大的问题所在。
节目中嘉宾的社会角色可以完全忽视,比如汪苏泷不用看作是歌手、王传君不再是演员、吴牧野不再是钢琴家,我们只需将他们当做是 15 个性格不同的素人就好。
15 个嘉宾里,镜头最多、发言最多的是几个东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