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剧中虽然有很多姑嫂、亲子等不同关系之间的冲突,但却没有一味地陷入其中,反而能将这些矛盾碾碎再以正能量注入到生活当中。
最后,《父母爱情》的年代感与代入感非常好,剧中几乎将五代人的集体记忆都囊括其中,观众在剧中的人物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此外,剧中的服装、道具都很用心,尤其在体现时代变迁上,这些细节更能体现剧作良心。
同样是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对比张艺谋的作品,这部剧版,可能远没有前者的名气大。
但在我看来,《福贵》的张力远超电影,甚至还在原著小说之上,真的做到了尽善尽美。
其一,演员演技全体在线。
在《福贵》中,最让观众惊喜的演员便是陈创。
作为"败家大少爷"时,陈创将一个"男人的渣与不求上进"饰演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把自己大肚子的老婆家珍赶出门的场景,真的让观众气到抓狂。
可这样的男人在家财败光后,在性格上有了巨大转变,开始种地、养活家人,尤其是身上的乐观劲,让人很是心疼。
李丁老师饰演的徐老爷也将一个对儿子抱有期望、却怒气不争的父亲形象刻画得很是生动。
尤其是为了让富贵长记性,要剁其手最后却把自己的小手指给剁掉的场景,让人震撼。
还有剧中的陈掌柜也演得很好,特别是在接受管教后的前后性格变化,完全表达出人物在特殊时代下的命运变化。
其二,剧情上比起原著,多了很多的温情与希望。
在余华的小说中,富贵的结局很惨,几乎送走了自己所有的亲人,最后与老牛相伴,孤独终老。
而在《福贵》中,虽然他也是相继失去了二喜、凤霞、家珍,但最后孙子苦根却是活了下来。
剧作的最后,消失多年的春生也回来了。
彼时的福贵,不仅有亲人,还有朋友,生活上至少有了盼头与希望,这样的结局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慰藉。
回头看,从1990年至今的三十多年中,能够被称作"优质年代剧"的作品还有很多。
无论是评分如何,它们都做到了给予观众对生活的感触、思考。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年代剧中的所有角色都并不完美,并且他们用自己的故事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遗憾才是生活的底色。
再对比我们的现实生活,心存善良、真诚踏实,才能活得热气腾腾。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