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需要去用自己的方式,担起这些职责。
宋丹丹所有的举动,好理解到 " 约等于看着自己的妈妈上了综艺 ",在传统观念里好吃懒做是恶习,勤勉肯干才是好品质,对亲近的人不能赞扬,在《向往的生活》不停打压巴图、并指挥他干活,对熟悉的后辈也多加鞭策,在《桃花坞 2》第一期也要不停批评擅长搞笑的 " 老坞民 " 李雪琴和汪苏泷。
诚然,宋丹丹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作风可能会被观众反感,她第二次上《向往的生活》时就说过一句:" 我可得对我儿子好点,要不网友又该骂我了。" 在这一季《桃花坞》开篇," 代表作 " 也成了嘉宾们开玩笑的梗。
但或许就如同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没有 " 演 " 着和其他艺人相处。更大的视角来看,宋丹丹没什么 " 演 " 的动力,也没什么 " 演 " 的必要。对于一个资历深的老前辈来说,似乎也不用在节目中 " 放下身段 " ——这让她的综艺人格始终如一,也能够受到综艺导演们的青睐。
" 第一妈妈 " 宋丹丹
观众反感宋丹丹在综艺里的行为,或许也是因为她的言行举止,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能找到对应:广义点说,她是你古板但有代沟的长辈,具体一点,她就像东亚家庭里常见的 " 妈妈 "。
这在节目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单从《桃花坞》两季节目来说,第一季她开场数落郭麒麟迟到,询问郭麒麟交没交女朋友、汪苏泷的代表作,口吻都亲切,但语气就是不容拒绝;第二季她在先导片里还要再问小辈的感情状态,再拿帮他们从嘉宾里找对象来打趣:问及董璇的年龄时,自然而然拐到了 " 找对象 " 话题,氛围会窒息,宋丹丹不在乎。
她们对待孩子大多热衷于给出长辈式的关怀,鼓励他们在镜头前表现自我,所有的建议在她自己的生活经验中都是有效的,但在小辈看来多少有些缺乏边界。
第二季里她坐在那张大会议桌上,感叹第二季的嘉宾们很好,用的词是 " 听话 ",对自己能够操盘这么一桌人和和美美、按部就班地对话沟通感到十分满意。
善良的一句 " 听话 ",和让年轻观众感到熟悉的 " 不适 ",并不矛盾:如果说爹味的核心是 " 你得服从我 ",妈味的核心就是 " 我都是为了你好。"
而宋丹丹本人的大众形象,和 " 妈妈 " 是高度契合的。
宋丹丹是在人艺的表演训练班毕业,最早的履历表上多是话剧角色,到了 1989 年首登春晚出演小品,才为大众熟知。她因为喜剧演员的定位成名,第一部扬名全国的电视剧作品也是喜剧——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她在里面饰演贾家的大媳妇和平,有一个在上小学的女儿。
1994 年完结的《我爱我家》,算得上国内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火遍全国之后宋丹丹 " 和平女侠 " 的形象,也变得深入人心。
而在十年之后,宋丹丹又演了一部情景喜剧,演的角色又是 " 妈妈 "。这部后来拿下了飞天奖少儿电视剧一等奖的情景喜剧,是《家有儿女》,宋丹丹在里面饰演刘梅,要操持家务,要应付难管的三个孩子,是个再经典不过的传统母亲形象。
《家有儿女》火遍全国,成为无数 90 后的童年回忆,宋丹丹高度生活化的 " 妈妈 " 形象,也长久地刻在了新一代观众的脑海里。
之后,宋丹丹边演着话剧,边穿梭在现代都市剧里。与将演母亲视作职业生涯重要门槛的许多女演员相比,宋丹丹似乎更能够接受她的无数个 " 妈妈 " 角色。
2011 年《李春天的春天》播出,她宣布这是最后一次出演比真实年龄小的角色,而《李春天的春天》放在当下语境里可以说是一部中年偶像剧,那么她的选择所剩不多,几乎就只有妈妈和奶奶们。《家有儿女》开机的十年之后,2014 年她仍然在《我的儿子是奇葩》里演一个北上催婚的妈妈,饰演她儿子的变成了佟大为。
而在剧外,宋丹丹的作风也与 " 妈妈 " 完美贴合。她几番带着儿子巴图上节目,提携干女儿姜妍上综艺,在节目里看到年轻小辈也更喜欢以母子相称,《花样姐姐 2》里对 Henry、《桃花坞》里对郭麒麟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