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节剧作为经典类型不仅在中外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是影视市场的一种刚需类型。最近几年,聚焦都市中产家庭生活,以女性在家庭内外的身份冲突为讨论中心的都市家庭情节剧,成为这个经典类型最新的发展方向。
《加油!妈妈》就是近期播出的一部都市家庭情节剧。该剧有意吸收之前热播的《三十而已》、“小系列”等剧集的明星和主题元素,围绕五个妈妈的幼升小“战争”而展开故事,希望获得观众的热情响应。然而该剧开播以来反响一言难尽,除了吴越扮演的苏青之外,其他几个主要角色都未能得到观众共情。
这并不是孤例。因为目前看来,除了《三十而已》《我在他乡挺好的》等少数剧集,近年来播出的大量都市家庭情节剧作品并没有获得观众认同,反而离观众越来越远。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都市家庭情节剧如何能够走出目前的创作困境,再次获得观众的青睐?
赢回观众,需重新看见生活
家庭情节剧确实是很难拍的类型。从类型资源来说,因为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时代焦虑紧密相关,所以并没有太多类型惯例可以借鉴和复制。从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来说,大多是家长里短、鸡零狗碎,既不能靠强情节吸引观众,又很难塑造有鲜明特征的魅力型人物形象。所以,最近这几年的都市家庭情节剧大都采取一种话题式操作手法,即有意识地围绕各种社会议题构造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聚焦容易引发争议的性别议题,堆积热点、贩卖焦虑,从而引发观众对剧集的讨论热度,推动剧集的火爆。但这种话题式制作方法越来越极端,为了制造话题的尖锐性,甚至滑向人物失真和情节虚假的悬浮剧。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展现了大量不合适、不可信的生活状态。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具有可信度。以《加油!妈妈》中张雨绮饰演的周南南来说,她只是个银行柜员,还是个单亲妈妈,但居室却豪华阔绰,并坚持把孩子送入收费高昂的幼儿园;而这个如此高级的幼儿园,周南南却轻易就可以闯进去并逼迫园长将自己的孩子收进园里。一个大银行因为某个公共场所的监控视频就可以将一个银行主管停职;一张大门口的普通照片就可以让所有人相信照片中的男女有奸情;周母明明有个在银行工作的女儿,却背着女儿去买理财产品,最后甚至因此送命;周南南失去了房子,收入也堪忧,不想着给孩子换一个收费低廉的幼儿园,而是干脆与幼儿园老师合租从而产生感情。正是这些充满“想象”的画面让生活变成了闹剧和玩笑,无法让观众信服。
相比之下,《我在他乡挺好的》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口语化人物台词,让观众看到了真正的北漂生活,由此获得观众的认同。《亲爱的小孩》前半段采用写实主义影像风格,让观众看到了孕产妇生活的真实状态,也获得了普遍好评。所以,踏踏实实观察和再现中国当代都市的各种真实生活,是目前都市家庭情节剧走出困境,重新赢得观众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赢回观众,需重新塑造人物
最近几年的都市家庭情节剧更多强调女性个人价值的寻找,由此带来对女性在家庭内外角色冲突的表达,这样的问题意识是好的。但这些剧只是摆出了各种尖锐的问题,却没有能力将这些问题转换为对典型人物生动准确的刻画。
首先,为了突出女性问题的尖锐,将大量人物都以符号化、标签化甚至极端化的方式来塑造。从《加油!妈妈》来看,为了突出苏青(吴越饰)和晓涵(董洁饰)的职场困境和家庭困境,苏青的丈夫和晓涵的婆婆都被塑造为完全黑化的恶人形象。李修平和苏青一起白手起家,共同奋斗。如果李是完全的恶人,苏青如此有主见的女性怎么会忍受和他生活如此长的时间,还生养两个孩子?晓涵的婆婆能够培养出两个博士,但在剧中的表现却连个普通村妇都不如。这些极端化人物不仅无助于对女性议题展开有意义的讨论,反而因为其失真让严肃的女性议题变成了简单的焦虑输出和情绪发泄。其实,真正的典型人物既要有突出的个性特征,更需要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许言,她的身材和相貌焦虑、房子和名牌包渴望等,正是当代女性被消费意识所俘获和侵蚀后的一个典型形象。这个剧最成功之处就是没有将她标签化处理,避免了塑造一个扁平极端的拜金女形象。相反,她在与闺蜜、男友、同事、母亲等的相处中体现出的善良、正义、孝顺使这个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也更具有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