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建议大家不要 " 抢活 ",被宋丹丹呛后打脸。
其实立马察觉到不妥,和李雪琴重新确认了 " 抢活 " 的意思。
发现是两人理解偏差引致的误会(宋以为李在指责团队里有人图表现),她也及时澄清,肯定了李雪琴的提议。
而那场让人 " 窒息 " 的篝火晚会里,为什么最终还是 " 年轻人向大家长妥协 "。
就是因为,能明确表达拒绝,并说明理由的人,太少了。
有人畏惧大家长的威严,冒头到一半屈服了。
有人照顾大家长的情绪。
有人是见大家意见几乎快一致,不敢冒头。
直到最后被 cue 的王传君,以一番有理有据有情绪的回答拒绝。
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
那是什么掌声,是对敢说且会说者的佩服。
这段为什么要放在节目最后,其实很明显。
在宋丹丹和王传君这番沟通之后,肉叔敢打包票,这场篝火晚会一定办不起来(至少不会这么快办)。
节目也很巧妙地,把冲突停在了这一刻,开始让大家期待下一集。
要肉叔我说,宋丹丹确实有错。
错就错在,上了那么多次国综,她还是愿意在镜头前当真。
说实话,肉叔也是攥着拳头去点开《桃花坞》正片的。
可看完后,气真的消了一大半。
这就是个社交试验,有碰撞才能有真气。
节目的主题,本就是探寻呈现集体生活中的不同社交状态。
只是肉叔越来越觉得,这种 " 真气 ",越来越刻意。
" 撞得越来越激烈,场面越来越窒息 ",可节目本身呢?关注的人有越来越多吗?
这套手法在内娱真人秀的起源,估摸是七年前的《花儿与少年》第二季。
当年,许晴在回应某爽提问时的一句 " 上一季(玩得更开心),上一季的人都比较正常 ",至今仍是雷打不动的内娱真人秀 发疯 天花板。
不过,这次估计能被丹姐打下擂台
片段远远红于节目本身。比起旅行,撕 X 反倒更像节目的本心。
后来,内娱真人秀导演们从这嗅到商机,纷纷列队学起了《花少》。
头号学徒,必然是《中餐厅》。
明明前两季还是正儿八经的慢综艺,从 19 年第三季开始却逐渐变味成了热搜制造机。
什么窒息霸总黄晓明,什么耿直飒姐秦怼怼。
可惜,只学到形式,没学到灵魂。
毕竟《花少 2》的 " 发疯 " 是有前情铺垫,嘉宾的确是在旅行途中心生嫌隙、互相看不顺眼,才触发了之后的撕 X 名场面。
而《中餐厅》,更像是为撕而撕,格外生硬。
比如去年第五季,掐住宁静远近闻名的综艺耿直人设,从她出场开始频频制造冲突和看点。
我不能说哪一期
我看完了觉得不好看
我希望我来了以后好看
怎么个好看?见面后不断给人脸色看。
当黄晓明提起上一季扛行李上天梯的遭遇,宁静突然冒火:
那你为什么会选那个地方
你当什么店长
随后,更是拍桌子放狠话,当着大家伙的面,怼得黄晓明一时语塞:
合着您是都明白,然后装糊涂是吗
把我们大家搞得倍儿累
我觉得那个是你做店长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