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8年前一部比较火的电视剧《父母爱情》经常能看到在各地电视台重播,且重播次数之高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多年来,凡逢节假日必有固定的经典剧目要重播,比如《西游记》,一以贯之。《西游记》重播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春节或者暑假,但《父母爱情》的重播时间不分这些,常年都能看到这部剧在不同的地方频道反复播出,而且每次播出都有固定的观看群体,一刷再刷,乐此不疲。
电视剧《父母爱情》于2014年2月2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作为一部开年大戏,剧中温婉真挚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情感、鲜活生动的人物,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很快吸引了大批老中青观众。观看该剧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部好剧,属于军人家庭剧,剧情与曾经火爆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感人。后来发现,每一次观看《父母爱情》都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似乎如一本名著,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也会有新的发现,历久弥新。豆瓣评分9.4的这部剧究竟有什么魔力呢?综合分析无外乎以下三点,也欢迎读者参与探讨。
1、编导视角,匠心独具
《父母爱情》根据刘静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编剧也是刘静。刘静是位军旅女作家,发表过作品《飘荡》、《戎装女人》等小说,当然最著名的还是这部《父母爱情》。刘静出生于60年代初的山东烟台,70年代末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先后任总参第三通信团班长、分队长、副教导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刘静的童年就生活在山东省长岛县管辖的一个驻军小岛上,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刘静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也亲眼目睹了邻里亲情、家长里短,为后来创作《父母爱情》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底蕴。为什么很多文学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描写的场景那么真实?人物那么鲜活?这些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真实体验。
刘静算不得大名鼎鼎的作家,但是这部《父母爱情》足以证明她的文学功力以及对生活的真知灼见。50年的风雨,几个家庭的生活变迁,刘静以广阔而细腻的视角,展现了两代人的酸甜苦辣,以共和国成长为时代背景,讴歌了几个主要人物的真善美。可以说,刘静没有因为历史的因素和政治的偏见去过度地鞭策什么,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投给了人物的生活点滴和内心世界,更完美地去挖掘和展现人的灵魂深处美好的一面。
导演孔笙也是山东籍,摄像出身,从1996年开始独立执导电视剧,主要作品有《孔繁森》、《闯关东》、《战长沙》、《钢铁年代》、《大江大河》等优秀电视剧。也许很多人对孔笙不太熟悉,但看到这些作品就不得不令人敬佩,每一部都是孔笙精心雕琢出来的,对于历史大潮和人物的命运来说,孔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尤其是《父母爱情》,在脚本扎实的前提下,如何将小说中的人物活泼地呈现在荧屏上,这是作为导演必须去完成的,与编剧已经无关。孔笙不愧是摄像师出身,在他的镜头下,50年沧桑巨变被一帧帧动态图像逐一演绎,如一杯好茶,倒入口中,绵软润滑,舒服而流畅。
通过剧中的服化道可以看出导演对时代旋律的熟悉和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剧中出现的建筑、车辆、服饰,都很有年代感,很多场景都采用实景拍摄,对那个年代的还原度极高。特别是在主人公江德福身上看到不同历史时期海军军服的变化,包括进入90年代的江亚菲的军服,每一次服装的变化都见证着我国海军的发展和强大,见证着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的脚印。这些细节变化倾注了导演的大量心血,也承载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