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丑。
不仅仅是造型上。
更要展示一个" 小丑 " 的内心世界。
他确定了表演的重点,呈现不同意味的笑容。
逢场作戏的赔笑,发现同类的逗笑,以及命运无从改变的苦笑。
还有一些细节,当他发现卖花孩童被欺负时,异常愤怒,面孔不觉抽搐。
而对于表演来说,拼到最后,拼的不是技巧,而是理解。
有段话,派爷印象非常深刻——
(朱一龙)希望自己不只是提取他表面的细节和特点去 " 演 " 一个人物,而是考虑怎么 " 变成 " 他:去 " 演 " 的时候,永远在 " 够 " 这个人物;但当你 " 是 " 这个人物的时候,其实是往下降的。
具体到《人生大事》。
电影开拍前,他特意去殡仪馆体验生活,跟殡葬师学习专业知识。
这只是形。
如何去传达人物的" 神 "?
朱一龙在殡仪馆门口发现一个人特别像三哥,然后观察、模仿,为自己的表演找到了一个具体形象,一个支点。
到了后来,整个剧组的人都非常信服朱一龙的表演。
在片场,大家都叫他三哥。
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次拍摄中,朱一龙还跟着主创做完了后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为自己的表演查缺补漏。
曾经的一众顶流为何荣光不再?
他们虽有转型的野望,但仍在既有的框架里徘徊打转。
套路落后于时代,作品又缺生命力。
光辉自然慢慢消退。
朱一龙凭什么脱颖而出?
派爷以为,可以归结这几个字:
稳扎稳打、推陈出新。
他始终坚守着演员的本心与信念感。
并以出好作品为信条,积累经验,寻求突破。
写到这里,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有了解答。
也许,朱一龙并未将自己视为顶流。
他只是一个演员,也就无需在意转型的压力。
认定了好剧本、好角色,专注其中,然后等待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