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时刻在分享着自己内心那种有趣的小尴尬、小焦虑;
而许知远则不断引领观众去体味缤纷的自然、宏观的人生。
可惜。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
如今都沦为节目里的 " 少数人 "。
03
至此大概能推断——
所谓 " 代价 ",便是在节目里自我表达所伴随的 " 风险 "。
于是。
所有人都乐于共同去保护一种 " 温暖 "。
找活干就是温暖。
嘉宾在《向往》三大体验项目,干活、吃饭、唠嗑。
节目试图营造出一幅农村家庭生活图景,但最后做着做着变成了农家乐。
经常有嘉宾把来《向往》等同于来蘑菇屋参观,至于蘑菇屋坐落于什么位置,风土人情怎样则很少有人提到。
大家有意无意地将蘑菇屋和周边环境隔开来。
但这也很难怪他们,毕竟蘑菇屋确实过于 " 与世隔绝 "。
以前,是自给自足,现在,是自动化供给。
所有的食材和物资都已经备齐。
干活,只是节目组设定——挣积分。
积分挣了干嘛呢?
解锁本来就存在的屋内使用空间之类的鸡肋奖励。
甚至有时候嘉宾自己都不想要。
尹昉夫妇新婚,《向往》的原生住户计划给他们办个仪式。
两人之前已经百般拒绝。
但任务还是上马了。
白天一通忙活,换来一整箱婚礼装饰品——都不用大家去计划买什么、怎么去买,它就已经整整齐齐码在箱子里了。
接下来的节目,就是(当着人家面)布置房间、放礼花、祝福新人。
再经过一通不尴不尬的寒暄,尹昉妻子不好意思地扯下头纱,礼成。
折腾一番都累了。
问题是,这么一个所有人都不感兴趣的活动,竟然通过了大家的一致决议,成了一整天努力的目标。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质疑。
没事儿找事儿,没活找活,以至于,一到饭点前,大家七八个人就都挤在厨房,干一些黄磊举手就能干完的活。
这也是许知远所反对的地方:
当为了维持所谓的热闹和温馨,所有人都在做无用功,闹着就把生命浪费了。
但真的无用吗?
Sir 觉得也有用——
嘉宾有活干,至少不会因为说错话被骂;
节目给嘉宾找活干,至少安全地保住了设计好的 " 向往生活 "。
说到底。
" 温暖 ",是牺牲个性的安全。
观众不瞎。
《向往》播了 6 季,如今已经发展成一档 " 粉丝向 " 节目。
而节目老粉早已怨声载道。
" 虚假 "" 套路 "" 无聊 "……
巅峰时期的《向往》没这些毛病。
活动和笑点大多是自发的。
比如极限男人帮重聚,有人点菜佛跳墙,于是当天早上,黄磊和何炅到镇上菜市场用从导演组手里赚来的钱去买菜,钱还不够,俩人只买到三只小小的鲍鱼。
那时跟菜摊老板聊天,不是寒暄,而是真的天天去买菜。
后来呢?
出镜的村民是安排好的,捕完鱼深夜都有菜贩上门收,甚至还被粉丝曝出过拔 " 假萝卜 "……
节目服务越来越无微不至。
嘉宾们越来越省事。
但这过程掠过了什么?
许知远这期节目里之所以获得好评。
大概因为上来就说出观众想说的话。
一针见血——
" 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