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娱乐消息,但凡爱过香港电影的人,就没有办法不对香港这座城市产生深深的情感。在这片陆地面积仅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里,诞生过许多为人称道的传奇。提到香港你会想到什么?是优美壮阔的维多利亚海港,遍地的摩天高楼,还是活色生香的市民生活?香港之所以动人,还在于魅力四射、永不磨灭的香港映像。尤其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叶,繁花渐欲迷人眼,香港在这一时期创造了精彩绝伦、颠倒众生的银幕世界,在时间的冲刷下仍然摄人心魄。
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让我们重回香港电影的流金岁月,再一次领略她的昔日芳华。
香港电影自1897年起步。学界一般将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分为几个阶段:初创时期(1897-1933);成熟时期(1934-1955);第一次繁盛时期(1956-1966),邵氏兄弟及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在这个期间展开激烈竞争;转型时期(1967-1979),香港电影的本土化意识、娱乐精神更加凸显,嘉禾影业的功夫片在这个阶段大放异彩;随后终于迎来香港电影的第二个繁荣期,也是香港电影的巅峰期(1980-1993)。
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到来,既与电影产业内部的进化升级相关,也与香港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1950年代,香港还只是一个主打纺织、制衣、金属制品等工业产品,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优势的港口城市。1960年代香港制造业不断升级,电器、塑胶、玩具等行业崛起,1960年代香港的GDP平均每年增长13.6%。1970年代,香港经济又一次转型升级,地产、保险、商业服务等现代化行业崛起,香港的经贸中心地位逐渐确立。1980年代,香港已经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香港不仅仅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旅游中心和信息中心。20世纪60、80年代经济的快速起飞,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0年香港的人均GDP已经是1961年的48倍,1993年香港的GDP占到内地的四分之一。
经济结构的转型,必然带来文化结构的转型。越来越多热钱涌入电影行业,香港电影的规模之大、产量之多、类型之丰富,达到高峰。中产阶层的壮大、市民社会的繁荣,也带动香港电影风貌的变化,更多迎合市民趣味、彰显娱乐精神、满足消遣功能的电影出现。这个阶段的香港电影由此具备一些新的特征。
其一,大片时代到来。
各行各业的热钱、乃至于来自内地与中国台湾地区的资金,纷纷大规模投资香港电影,高投入、高产出模式推出众多足以与好莱坞相抗衡的大片,观影人次、电影票房也屡创新高。比如1981年,新艺城开拍《最佳拍档》,挑选当时大热的许冠杰出演,给许冠杰开出200万港元的天价片酬(当时一部小型电影的成本大约为100万港元)。
《最佳拍档》也不负众望以2600万港元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并成为香港电影史上首部票房突破二千万的电影。《最佳拍档》之后,大片模式流行,单部电影票房破2000万元成为常态。
其二,类型丰富多元,百花齐放。
动作片(也涵盖武侠、警匪、黑帮等类型)、喜剧片、鬼怪灵异片、爱情片等均佳作频出。这些佳作也成为内地观众集体性的观影记忆,极大丰富了内地观众的精神生活。
譬如广义上的动作片,有《A计划》《警察故事》《少林寺》《黄飞鸿之壮志凌云》《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喜剧电影,许氏兄弟喜剧(许冠文、许冠杰、许英杰)、周星驰喜剧笑傲江湖,内地观众对周星驰喜剧更是如数家珍。1990年,周星驰凭借《赌圣》一炮而红,在之后短短两三年时间,他相继出演《逃学威龙》《整蛊专家》《龙的传人》《情圣》《审死官》《鹿鼎记》《唐伯虎点秋香》等喜剧经典。鬼怪灵异片也是港片的一大特色,1985年林正英推出了僵尸片的开山之作《僵尸先生》,僵尸片之后轰轰烈烈火了几年。除了僵尸系列外,《开心鬼》系列亦颇受欢迎。
其三,锐意进取,兼容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