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AI 女主却对父亲十分坦诚。
开门见山地表达关切。
愿意花时间陪他一起看恐怖电影。
也让父亲很乐意与她敞开心扉交谈。
和大部分科幻作品一样,当 AI 替代女主的阴谋被捅破后。
人类开始了反抗 AI,夺回身体、家园的斗争。
人们都认为,人工智能的可复制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替代人类。
电影《人工智能》中,被批量生产的完美男孩,不能进食,身体结构上与人类有明显的区别。
但本剧里,AI 女主精细地复刻了女主的记忆,有最敏锐的感知系统,它依然是独一无二的。
它的身体和意识都与女主完全吻合,没有一个人察觉出不对劲的地方。
真相被揭露后,女主的朋友、家人虽然都在行动上帮助她反抗 AI。
但嘴上却都纷纷表示,即使替代了女主也没有关系。
因为 AI 女主比女主更适合生活在元宇宙。
她比人类更擅长交际和生活。
也比人类更了解怎么恰如其分地表达尊重和爱。
在为父亲治疗癌症的这件事上,女主执意用高端的医疗技术帮助父亲延续生命。
但 AI 女主决定,让父亲去死。
不是因为 AI 冷血,反而是因为 AI 更通人情。
她不愿意欺骗父亲,于是坦白告知父亲虚拟的房间,治疗癌症的内幕。
并表示想听父亲的意见。
父亲告诉她,自己活到这个年纪已经很满足了。
他不想和疾病缠斗,最后毫无尊严地去世,他更想以最好的状态告别。
AI 女主决定尊重父亲的意愿,停止治疗。
「我没办法想象比失去你更糟的事了,除了逼你为了我活下来。」
这无疑投射出科技时代人们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
有人为了避免受苦,选择安乐死。
有人与病魔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迟迟不愿意放弃治疗。
这些选择并无对错之分。
就像剧中,AI 与女主的选择看似截然相反,却源自同一份深情厚爱。
但有意思的是,AI 女主反而比人类女主更令观众有代入感。
AI 与父亲在虚拟的悬崖边上谈心,说着依依不舍的话。
她拔掉了父亲的治疗器,眼睁睁看着他离开,眼角无声息掉下一串眼泪。
虽然被人类女主大骂「谋杀」,但却成了全剧最温暖的一幕。
这样的故事改写了传统科幻叙事中人与科技的绝对对立关系。
背离了反乌托邦式的悲观设想。
又回到科技发展伊始,社会整体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机器人可以通过模拟完美人格,教育、引领人类文明。
因为,当科技足够发达,克服技术难题后,或许也将同时克服「人性」的难关。
毕竟,人性二字,说来复杂,其实也不过是众多私人经验、社会经验生成的产物。
AI 可以通过复刻一切微妙的经历和记忆,还原复杂的人性特质。
而且 AI 的人性更具有可控性。
可以有效限制弱点,发扬长处。
虽然当下,人们对元宇宙的概念已经越来越不买账。
但这部剧却依然精心制造着未来科技的理想蓝图。
它没有否认技术对人类文明和个体自由的摧残。
而是让我们看到,当科技时代已经不可避免地降临时,依然以保守的的态度应对是无济于事的。
毕竟我们也已经无法摆脱科技带来的便利。
那么,更需要考虑的其实是,如何从技术本身的特点出发,更好地利用它更新、改善当下的社会关系。
就像女主一方面体验了高科技对抗疾病、死亡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