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活,虽然理论上没事,但事实上……要被骂呀。
李诞、陈赫、岳云鹏……都是前车之鉴。
其次。
杨迪作为“老油条”,不仅熟稔舆论规律,更深知综艺制作的雷点。
嘉宾在综艺里是被动的。
如果把他游手好闲的素材凑到一起,而真正的干活时刻却被“一剪没”,咋办?
为避免这种状况,只能尽量多点劳动的镜头,少些在外游荡的素材。
和杨迪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过于淡定的许知远:
看到没——
人家跟他谈“工作”,他跟人家聊“人生”。
当然没有谁对谁错。
综艺是杨迪的根基,而许知远只是这里的过客。
别看两人似乎完全不是一类人。
但后来发现俩人玩得最和谐。
因为他们都带着一种职业习惯:表达。
杨迪时刻在分享着自己内心那种有趣的小尴尬、小焦虑;
而许知远则不断引领观众去体味缤纷的自然、宏观的人生。
可惜。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
如今都沦为节目里的“少数人”。
03
至此大概能推断:
所谓“代价”,便是在节目里自我表达所伴随的“风险”。
于是。
所有人都乐于共同去保护一种“温暖”。
找活干就是温暖。
嘉宾在《向往》三大体验项目,干活、吃饭、唠嗑。
节目试图营造出一幅农村家庭生活图景,但最后做着做着变成了农家乐。
经常有嘉宾把来《向往》等同于来蘑菇屋参观,至于蘑菇屋坐落于什么位置,风土人情怎样则很少有人提到。
大家有意无意地将蘑菇屋和周边环境隔开来。
但这也很难怪他们,毕竟蘑菇屋确实过于“与世隔绝”。
以前,是自给自足,现在,是自动化供给。
所有的食材和物资都已经备齐。
干活,只是节目组设定——挣积分。
积分挣了干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