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那是每颗心都牢牢贴在一起的时刻,真情流露,所以弥足珍贵。
向往的生活,不本就该如此真诚吗?
就像 0713 男团的走红一样,有老友足矣,从来毋需有顶流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的化学反应才是最动人的。
然而现在,嘉宾们越来越不熟,来到蘑菇屋,就像是参加团建。
所有人凑在一起尬聊,也难怪许知远看了就想逃离。
其实说白了,观众的「向往」真的很好满足。
无非是三五好友,一日三餐,吃饱穿暖。
不需要太贵重的饭菜,也没有太复杂的社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们向往的,是每个人都曾幻想过,但都没有勇气去实现的 " 归园田居 "。
是摆脱了竞争和内卷,一切努力只为一日三餐的生活。
那是平凡的。
但,这在人与世界愈发割裂、人与人愈发疏离的当下,恰恰是奢侈的。
也因而,我们越来越渴望真实的生活,也越来越向往田野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而这,也是为何观众会在许知远这样一个临时嘉宾身上,找到了节目的初心。
许知远独自的打野,无疑为节目解锁了新版图。
汪民安在《现代性》中讲——
" 都市人需要同大量的他人打交道,但是这种接触是功能主义的、表面性的、浅尝辄止的、非个性化的。"
但许知远在《向往的生活》里完全不是如此。
也托他的福,这季《向往的生活》第一次真正走出蘑菇屋,将镜头对准了海岛百姓。
在他的询问中,我们知道了开车载他的师傅,祖上是 " 海南热 " 时期来到的这片土地。
1988 年,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让 " 海南热 " 席卷大江南北,引发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他们所在的那个村庄,主要收入靠打渔和种植。
村子里一共住了五百多口人。
那里的年轻人,有的出去打工,也有的留在这里。
便利店大叔的儿子就出去打工,但还是很孝顺,用大叔的话说," 是个傻乎乎的老实人 "。
当镜头对准了蘑菇屋外真实的村民,海岛生活的实感扑面而来。
这真实的一切,成为了这档节目中「消失的附近」。
在《十三邀》中,人类学家项飚曾提出了这个概念。
过去的人们住在一个社区,会很自然地知道隔几个街道,会有一个果蔬市场。
转几条巷子,会藏着哪个好吃的苍蝇馆子,大爷大妈们晚上会在哪儿跳广场舞。
在这种对 " 附近 " 的探索中,人与人的交往更为频繁、密切且深入。
曾几何时,《向往的生活》中有不少真实的村民生活。
光是第一季里跟黄磊和何炅打过交道的村民:五金店老板老高、便利店老板娘、香菜奶奶 ......
还记得小彩灯的来历,何炅一行人原定计划想去集市上买彩色的灯做装饰,没买到。
路过卖家禽的地方时,老板好心送了他们一只小鸭子,他们便叫小鸭子 " 彩灯 "。
小彩灯跟着节目一起长大,变成了如今的尼古拉斯 · 灯。
还有五金店老板老高,是个爽快的北京农村人。
每次黄磊他们有需要的工具,都找老高借。
烧火的炉子、打玉米的机器 ......
每次他们问出口,老高总是二话不说就借,就像你身边最热心的亲戚朋友。
第一季结束的时候,他们还为村民亲手做了饼干,挨家挨户送上门去。
这些邻里互助的烟火气,是存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