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周杰伦发表出道作《JAY》、孙燕姿发表出道作《孙燕姿》,S.H.E 和 Twins 也是在这一年成立组合……
记忆犹新的是 2001 年,周杰伦第二张专辑《范特西》面世时,王力宏也发表了《唯一》,这两个人,自此被媒体拿来对比了至少十年,颇有 " 既生宏,何生伦 " 之感。
那确实是乐坛的三国时代,群雄割据,有一种野蛮的生命力。
追忆华语乐坛荣光的文章很多,归根结底一句话——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天真地以为,历史的发展始终是前进的,却没想到世界的本质是周期性的重复。
恰如北欧众神自诞生起,就注定迎来诸神的黄昏。
是谁在弑神?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 AI 算法吗?
太抬举它了。
现在的兴趣算法,测算颗粒度是很粗的。算法就像漏斗,窟窿越小,过滤的兴趣颗粒就越准确。
如果算法真得很厉害,那它应该能反馈给那些流水音乐制作人,你下一步该怎么优化能更火。
我和几家 BGM 生产商聊过,他们基本上还是凭借经验去做的。
" 我们只是想做短视频的配乐,如果说有什么标准,那就是平台什么视频播放量大,而且适合配乐,我们就按照那种视频的格式去做。"
看到了么?根本不是什么高科技的算法,短视频配乐的模式才是杀死音乐的真凶。从此肇始,音乐开始丧失主体性,彻底沦为工具。
有人可能会问了:电影、游戏都搞配乐,凭啥短视频搞配乐就低端?你这不是 " 猪食论 " 吗?
在唱片工业瓦解的今天,严格来说,影视游戏配乐是目前少有的,用传统音乐制作模式生产的音乐了。
以前发唱片,先想个策划主题、琢磨歌手特色,配上合适的作词、编曲、调音一条龙服务,做出一首歌,然后卖钱。
在影视游戏配乐的工业体系里,音乐是捆绑电影和游戏一起卖的,观众肯不肯花钱,音乐也有几分权重,而好音乐如果碰上一部好作品,可能因获得 buff 加成而出名,单独卖钱。
宫崎骏和久石让
这个体系里,就算歌曲质量有波动,但整个品控走下来,你也吃不到什么翔。
短视频配乐不一样,生产没品控,目的是服务于拍视频而非好听,大白话讲是听个响。
所以 BGM 生产商也摸不准什么能火,那干脆一周做它个几十首。
这其实不夸张,有个 UP 主叫 " 特别厉害的祁奕翔 ",他有一期视频叫《【教程】如何半小时制作一首这样的低质量网络神曲》。
如题,他还真在半个小时里,做了一首和抖音神曲《踏山河》差不多的歌,叫《踏黄沙》,非常行为艺术。
但他有句话我不同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音乐审美是瞎的 "。
在短视频的流量逻辑里,音乐根本不重要,大家就听个响,既没审,又不求美,音乐审美又从何谈起?
音乐已经不重要了,音乐人就更可有可无了。短视频平台不需要音乐人,他们只要 BGM 打工崽。
以前,我们管手艺高超的程序员叫极客,这个名称带有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但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只知道有一种职业叫程序员,他们是企业里 996 的打工人。
音乐人不过是重复了这个陨落的过程,但也有区别,就是平台不会付他们五险一金。
03 音乐需要造神
这就是音乐人如今面临的尴尬。
听众也很分裂。
我们刷短视频时,想必真心不在乎音乐;但当打开音乐软件时,却也实意地悲伤:为什么除了周董,没有好歌可听。
以前我们常说,互联网磨平了音乐行业的信息差,让人人都有发歌的权力。于是弑神渐渐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但音乐行业是必须造神的,造神是指我们需要下一个周杰伦式的英雄,去对抗乏味的市场。我想这是唯一能将华语音乐从下行周期中拖出来的方法。
造神有确定的前提,音乐是一个洋溢个体气质和才华的领域,个人化的表达需要被肯定、被呵护乃至被崇拜。
在这个意义上,我挺羡慕 B 站上的一些年轻歌手,华语乐坛的中流砥柱们英雄迟暮,但他们还有一种不羁不忿的创作欲。
有个音乐 UP 主叫三无 Marblue,她有一首初听感觉很晦涩的《歌乐天》,是一首以赛博世界神明为主题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