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设计师并没有这么宽松的条件。
他们时间非常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才会有很多人选择了抄袭这条捷径。
来源 I 中国知识产权报:《〈谁是凶手〉海报抄袭风波," 不慎 " 还是 " 碰瓷 "?》
再加上,很多时候设计师也只是充当工具人,一套海报的最终采用,得由层层 " 甲方 " 进行筛选,把关。
要突出艺人,还要摸索观众口味。
久而久之,海报沦为一套套可有可无的模板。
来源 | 娱理:《网剧的海报为什么又丑又雷同?》
记得黑格尔曾说:
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
现在或许反过来了:
当所有人都将美女比作鲜花时,第一个发明这个称谓的人,便是最大的蠢材。因为他费时费力创新出的内容,不一会儿就会被抄走。
创意至上,成了一个笑话。
然而,明明知道一味地节约成本、复制黏贴只会让成品每况愈下,为什么还要走下去呢?
答案是:
寻求安全。
就像《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所说的:
我们的资本不太愿意种树,我们愿意买树。
种下种子并等待发芽?对不起,这是在赌。因为你无法预料长出来的树到底长势如何。
但买树就不一样了,买下一棵已然茁壮的果树,意味着稳赚不赔。
放到海报上来说,创新相当于播种,而模仿,则是买树。
当模仿成了默认的行规,从业者也只能顺应资本,自身才能安全,否则便可能走向毁灭。
从事海报制作的木先生曾提到过:
如果我们不接,自然有别家去做。一单两单不做我们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时间久了,我们只有关门大吉。
北京商报:《一个电影海报设计师的自述》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王伟忠谈到的台湾综艺时说:
它要走市场导向
大家都朝那方向去做
去比照去抄袭,毕竟无中生有
所谓做创意的人是比较少的
大部分人还是市场导向
人家那样做,你就跟着做吧
海报制作,同样被这套市场导向思维所把持,对市场的迎合、对算法的依赖,甚至充斥着整个国产剧行业。
小到节目的 logo。
竞技类节目,就一定得突出金属质感的强硬。
例如《全员加速中》;
又如《男生女生向前冲》。
电影海报也是如此。
《赤壁》与《云水谣》,色调与版式排列上便高度雷同。
明显抄袭的,如《美人针》,从动作,到表情,到画面色调,甚至连道具都与泰国电影《你好,陌生人》极度相似。
大到作品本身。
道具可以学,剧本可以搬,故事也不用创作,现成的 IP 随便拍。
用完国内的,还有国外爆款可以翻拍呢。
不再去追求创意、个性、审美,而不断地以标准化去复制,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对自身的 " 物化 " ——
彻底沦为工业体系中的一枚螺丝。
(工人在劳动 中 )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设计者成为了劳动的工具,和机器人没有 两样。
而当批量的生产不断出现, 单调的复制也似乎成了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