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那段发言,让很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句:
" 其实,他对我很好,就是脾气暴躁 " 上。
很多人恨铁不成钢:
" 他差点把你掐死,扇你上百次,还说他对你很好?"
我能理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对待这个暴力狂,你怎么首先还为他开脱呢?
但在这种发言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一个 " 女性应该如何 " 的期待。
我们没有尝过她的苦,又怎么能粗暴地评判她应该如何勇敢。
很多人看了她的诗后,会感叹这个女性精神上的强大,她这么苦,怎么就克服了那么多的苦难。
但这是不是也侧面印证了一个道理。
她的人生经历对她造成的伤害,会大到直到现在她都在努力克服。
她的诞生,就面临了一次致命性的摧毁。
出生在农村,出生时因为早产而大脑缺氧,被命运判定为 " 脑瘫 "。
19 岁,一个憧憬爱情的年纪,却被匆匆嫁给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男人。
这个男人在看到余秀华火了后,才勉强同意离婚,并索要 100 万离婚费。
在余秀华的周遭环境里,没有人支持她追求自我,包括她的父母。
小时候,她的父母请了神医来给她治病。
他们说,这是你上辈子做了坏事的惩罚。
2018 年的访谈中,她说过:
我写诗歌并不是为了追求女性的解放,我只是为了追求我个人的解放。
但是如果她的解放,能让更多女性从中得到力量,她也很高兴:
" 一个人能够解放自己就等于说解救了一批人,因为人们从你身上看到的这榜样,是对他的一种鼓励。"
一个破碎过的人,她用诗歌来反哺自己,来解放自己。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会憎恨点什么,但也总会相信点什么,会喜欢点什么。
那她选择相信爱情,那又何妨?
恰好一个名义为爱情的关系,就来到面前,在思虑下就接受了而已。
她是一个切切实实流动地活着的人。
这个事情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面对一个女性被暴力对待,谴责施暴者,不应该才是我们的共识吗?
怎么现在是轮番嘲讽完她因为长得如何、还贪图什么,就活该接受这样的结局。
再恨铁不成钢地希望她痛骂男方 900 回,痛甩恋爱脑。
她的生活不比年纪轻轻就什么都不敢尝试,什么都不敢摧毁,什么都已经固化的老古董要活得灿烂,活得生猛吗?
当然,我同意的是,余秀华会遭遇暴力,也是证明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进入一段感情,一段婚姻可能会面临风险。
极高的风险。
余秀华根本没有领结婚证,但是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定性这是一段 " 家暴 ";
明明男方对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使用暴力,却依然可以大摇大摆地在媒体前接受采访;
明明男方打了她,但很多人却在嘲笑她曾相信过爱情。
这不荒谬吗?
余秀华身上遭遇的,其实是一个强大的,有才华的女性的悲哀。
但也是无数普通女性的悲哀。
因为很多女性,就连微博上发声,都太难。
一个女人学会坦荡而坚定地在男权社会直立行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 " 觉醒 ",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
就像刘小洋曾经带给我们的感动。
一个出身在一个平原上的山区的女人,她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过一种比这个山村更大的生活。
她说," 我宁愿痛苦,我也不要麻木。"
余秀华从命运的噩运里走出来,她依然有着这么惊人的生命力。
她对人生,始终还是三个字:
不甘心。
当我们从看到一个女性受害时。
我们不是伤害她,诋毁她,指责她是一个弱者。
而是应该容许她在勇敢里的脆弱,然后成为她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