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是有多久不曾为一部电视剧魂牵梦萦,如此为剧中人物的命运牵肠挂肚,为那些共同经历过的岁月泪沾衣襟?江苏出品、由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在央视热播,尽管与春晚、冬奥等收视大热门正面相撞,其不疾不徐的播出节奏仍然攫取了亿万观众翘首以盼的心。是什么力量让这部剧以跨越年龄、阶层的破圈之势成为多年难遇的现象级作品?
2 月 25 日,由作家、编剧、江苏省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周梅森发起,省作协、省文投集团主办的研讨会 " 文学的可能性——由电视剧《人世间》谈起 " 在南京举行。导演、编剧、作家、评论家相聚在一起,充分探讨文学作品影视剧改编的可能性。
△研讨会现场
小说文本为电视剧改编提供了扎实的基座
" 我知道会成功,但没想到会这么成功。" 作为导演李路的好友、合作伙伴,周梅森为《人世间》的 " 强势霸屏 " 由衷感到高兴,二人合作过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周梅森深知这位老搭档其实对生活剧的把握也很到位,他曾从头到尾看过李路导演的爆款情感喜剧《老大的幸福》。对于梁晓声的作品,周梅森也非常熟悉,梁晓声的成名作《今夜有暴风雪》就是周梅森编发的。根据梁晓声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年轮》《雪城》《知青》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
△周梅森
周梅森认为,李路特别擅长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寻找创造的根基。《人世间》的成功,首先归功于梁晓声的小说文本,其强大的思想、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具有历史纵深感的自我反省,为影视改编提供了一尊扎实的基座。《人世间》重建了 1970 年代至今的生活,从工人、城市平民、知识分子到官员,在平民的土壤上诞生的不同阶层构成了当下社会。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梁晓声,对此有着鞭辟入里的认识。《人世间》的成功还在于高品质呈现了文学作品所描述的生活和历史性价值," 没有回避矛盾,没有回避生活、历史的真相。我看剧的时候,感觉就是在回顾我的一生。秉坤、秉义的生活我都经历过。" 周梅森直言,《白鹿原》和《红高粱》等一大批被寄予厚望的大 IP,电视剧改编都不算成功,原因就在于电视呈现没能超过文学本身。" 精准地呈现文学作品,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如何拿出有分量、有思想、有历史感的精品,《人世间》提供了一种创造方向。"
李路表示,拍摄工人题材的作品,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选择《人世间》这样一部反映工人阶级命运题材的作品,是心中早已埋下的种子。早在 2013 年,他就自掏腰包买下一部工业题材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权。他觉得这么多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在发展,城市在进化,竟然没有一部影视剧来描写工人,是不应该的。尽管身边人都很诧异他的决定,毕竟工人主题不是市场上的流量金矿," 拍出来没人看 "。由于改编难度太大,找了多位编剧都被婉拒,最后版权到期就被收回了。直到 2018 年 6 月,读到梁晓声 113 万字的长篇巨制《人世间》,当时作品尚未获茅盾文学奖,但他偏就看好,认定观众需要一部以平凡百姓视角反映时代变化的作品,于是很快做出了影视化改编的决定。
△电视剧《人世间》导演、总制片李路
之所以青睐现实题材,是因为他相信," 有筋骨的东西转化成影视剧以后,它的力量是普通的电视剧所没有的 …… 用一部电视剧去引起社会话题、社会议论,哪怕有一点涟漪也好,当然大波浪更好。"2022 年新春的这股收视热浪足以证明人心所向和人性所向。
好奇 " 茅奖作品改编得如何 ",竟一发而不可收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说,他在春节期间偶然看到《人世间》播出,带着一种探究 " 茅奖作品改编得如何 " 的好奇心理开始观看,竟一发而不可收,还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 " 安利 " 大家都来看。" 我们从这部潜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找到了真实的生活,找到了我们曾经生活的影子,找到了我们周围林林总总的熟悉的陌生人面孔,切开了生活肌理中那汩汩流淌着鲜血的大动脉,让我们懂得,作为一个并不是大写的人,也应该坚守的人性底线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