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热播之际,原著作者梁晓声迎来了一位年轻客人的拜访。
来者名叫班宇,八零后作家,和梁晓声一样生在东北长在东北,又在成年后在自己的小说里书写着东北。
80 年代出生的班宇,在阅读《人世间》并遥望梁晓声那代人时,产生了许多疑惑与思考,他渴望能在这次拜访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而作为观众,通过班宇对梁晓声的这次拜访,通过这档名为《寻路人世间》的对谈节目,我们心中的某些疑问,想必也会得到解答。
开年大剧《人世间》,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是第十届 " 茅盾文学奖 " 的获奖作品。
文学又一次为影视创作注入了生命力。
剧中以居住在东北江辽省吉春市的周家三代人为切口,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平民子弟群像,将个体的命运转折融进了长达五十年的时代变迁。
看这部剧时,我看到了具象化的社会变革,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看到了那个有些哀伤却又同时充满温情的东北,从小街到工厂,那是剧中周秉昆他们的故乡,也是原著作者梁晓声的故乡。
这个故乡也不只是东北人的故乡,不只是梁晓声的故乡。影像和文学能让情感的传递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天南海北的观众和读者都可以从《人世间》的故事里找寻到了自己对故乡的情感,所有当年离家的年轻人,都会被同一种乡愁打动。
我不止一次为剧中角色的遭遇而动容。当剧中周秉昆对着父亲说出那句 " 都是一个爹一个妈养的,就我没出息 " 时,我瞬间就热泪盈眶了,因为那一刻,我在周秉昆的身上看到了父辈的影子,对于我来说,那也是故乡的一部分。
很多人评价电视剧《人世间》时,会不约而同地使用 " 动人 " 一词。它为何动人?也许我们能在 " 故乡 " 二字身上找到答案。
文学是影视的根,故乡是文学的源
中国的影视剧创作有受文学小说滋养的传统。
从第五代导演的名作到如今热播的电视剧,出色的文学作品让影视作品变得厚重,作家笔下的世界通过影像的呈现,也产生了别样的魅力。
很多作家对自己的故乡都有着特别的情愫。
山东高密之于莫言,河南延津之于刘震云,阿坝藏区之于阿来,一如东北之于梁晓声。
没有对于故乡的情感与记忆,梁晓声不会写出那样有温度的文字,而没有这样的文字为依托,电视剧《人世间》也不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
在 115 万字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中,他将绝大多数的笔墨都放在了对平民街区 " 光字片 " 和居住在 " 光字片 " 里的那些普通人的描摹上。
为什么要写这里?又为什么要写他们?
作家班宇与我们有着同样的疑问。
创作过《冬泳》、《逍遥游》等小说的班宇,是八零后严肃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班宇的作品大多围绕着自己对于 90 年代东北工业转型时期的成长记忆,他和梁晓声笔下的东北是不同的,却也是相似的,又一定是共通的。两代作家,书写着不同的时代故事,却拥有着共同的文学故乡。
以电视剧《人世间》的播出为契机,班宇完成了与梁晓声的对谈。
在展现了这次对谈的纪录片中,班宇出镜时坐在从沈阳到长春的火车上,看着窗外熟悉的景色,班宇说出了金句:
" 平原上也有起伏的生活。"
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班宇和梁晓声共同的写作动机。
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被书写。
创作《人世间》之前,梁晓声以 " 知青文学 " 闻名,作为六十年代下乡的那代知青的一员,他的代表作《雪城》、《年轮》等小说都与这段经历息息相关。
访谈中,当班宇问起梁晓声写作《人世间》的动机时,梁晓声道出一段往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人世间》与作家个人生活的强烈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