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玛格丽特意识到,这不是一件通过精神抚慰就可以解决的事。
她决定,帮「孤儿」们开启寻亲之路。
玛格丽特飞往澳大利亚,参加了当地一家福利机构的例行聚会。
借机询问,有没有人是从英国坐船来的「孤儿」?
并告诉他们,你们或许并不是像记录的那样「父母双亡」。
此话一出,全场悄然无声,所有人陷入沉默。
但随即,人们一拥而来,沸沸扬扬。
这些早已成家立业的成年人,突然都变成了迷途的小孩。
他们露出惶惑又期待的目光,不断追问玛格丽特。
「我的母亲真的在世吗?你能帮我找到她吗?」
玛格丽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
她不得不向自己的工作单位申请资金,请求专职详查此事。
本以为会受到阻挠,但上司却看中了舆论价值,给了她两年时间。
还帮她找到记者,写出「帝国弃儿」报道,登上了多张报刊的头条。
消息一出,人皆哗然。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弃儿」看到这一消息,写信向玛格丽特求助。
人数早已上万。
如此惊人的规模,怎么可能没有书面记录?
她在英澳两地各种相关机构搜寻资料、寻消问息,试图找到官方的定义。
但得到的回应都是,无可奉告。
玛格丽特只能用最传统也是最费力的方式,实地调查走访。
与一个个当事人见面,探寻他们早年的记忆。
去相关机构,逮住知情人士旁敲侧击。
翻阅当年的报纸,不放过任何一条蛛丝马迹。
所有碎片拼凑起来,才看出了这起悲剧的全貌。
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官方盖章的移民活动。
从 19 世纪开始,直到 1970 年。
地方政府与慈善机构合谋,组织了大规模的儿童移民。
以提供优质的生活为借口,将家境贫困的人或是未婚女子产下的孩子强行带走,送往其他国家,最主要的是澳大利亚。
丑恶的事件包裹在一个又一个精美的谎言中。
亲生父母被告知,孩子送去了领养家庭。
孩子被告知,父母去世了,只能呆在福利院。
再长大一些后,孩子们又被灌输:可以去澳大利亚过一种完美生活。
那里有香甜的橙子,和煦的阳光。
但实际上,他们得到的是饥饿、强迫劳动和性虐待。
有人年仅 8 岁就成了清洁工,40 年的人生全都花在擦洗地板这一件事上。
有人路还没走稳,就要学会铺水泥地,被滚烫的水泥烫伤皮肤。
10 岁后被告知必须偿还抚养费用,使其还没成年就负债累累。
有人被带进教会。
等待他们的是施暴、虐待、性侵。
他们无人关心,自嘲猪狗不如。
但却不知,在 50 公里以外,他们的母亲正日夜思念着他们。
这一切罪恶的渊薮,是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
即向澳大利亚输入白人,增加殖民地的白种人比重。
20 世纪以前,澳大利亚曾作为英国的殖民地,遭受过种族主义者的残暴清洗。
但 20 世纪后,种族主义依然残存。
据不完全统计,13 万英国儿童,被当作种子一样随意播撒,成了历史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