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的天,说翻风就翻风。
喜报。
易烊千玺,还有他的两个同学胡先煦和罗一舟考入了国家话剧院。
这微博热搜可太正能量了。
粉丝也热烈庆祝,有了 " 体制内男友 "。
但没人能料到,舆论节奏开始崩坏,一发不可收拾——
体制内?
公平吗?
" 已经是日入 208w 了,还来抢普通人的铁饭碗。"
" 普通人考编考公有多难,你们轻轻松松靠明星特权上岸。"
甚至,有多年老粉表示已经失望脱粉。
巨大舆论压力下,逼得国家话剧院不得不出来回应,说三个人尚未录取,还处于公示阶段。
这是一场普通人的胜利,舆论的胜利,公平的胜利?
恐怕。
还有很多一言难尽。
01
我的体制内男友
年轻明星考编,这两年不是啥新鲜事了。
刘昊然加入中国煤矿文工团,关晓彤和张艺兴通过 " 高端人才引进 " 进入国家话剧院。
在本次翻车之前,还是几乎一边倒的正面风向。
当穿着板正的西装,戴着金丝边眼镜,别着红色证件,一副老干部架势的刘昊然,引发了更多追捧。
一时间,流行起" 我的体制内男友 "" 厅局风穿搭 "。
前段时间热播的《梦华录》,男主顾千帆的古代公务员人设也让相当吸粉。
身份保障下,能给女主提供各种梦幻般的保护和便利。
顺带,这份追捧还从角色延伸到了戏外演员身上。
显然,年轻人追星的口味在发生转变。
在这个动辄 " 流量 "" 鲜肉 " 与负面批评挂钩的时代。
" 体制内男友 ",则是新的香饽饽人设。
一方面," 体制内 " 携带着一种隐形的光环。
它代表了一种权威的认可。
不然,大家怎么总是爱把 " 国家队 " 这种说法当成最高水平的代名词?
一方面,体制用人的严格筛选模式,某种程度上保障着入选的明星没劣迹,口碑不错,塌房概率小。
毕竟在大家挑问题之前,它先帮你挑了一遍,发了 " 金水 "。
所以。
很多粉丝喜欢宣传自己的爱豆有了编制,上了央视,成了某代表。
同时,在他们遭遇网络攻击时,这些头衔和体制的认可,往往会被搬出来作为还击武器。
本瞅着是选了一条又安全又讨巧的路。
可大家对 " 体制男友 " 爱了没两天,怎么说翻脸就翻脸。
02
从下海到上岸
其实放眼娱乐圈,除了这两年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们,有编制的明星很多。
包括和刘昊然同在中国煤矿文工团的靳东,在综艺上训人的北京人艺宋台柱丹丹,还有上影厂的宁静 ……
其实早年明星有编制很正常,因为那时候演艺人员还不是一个市场化的职业。
能够生产文艺作品的机构都是公家单位,比如各大国营制片厂,剧团,歌舞团,军队文工团 ……
没有身份,就没有舞台。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才出现了另一种舞台,并且逐渐成为明星的主要栖息地。
早期,登上那样的舞台被称之为 " 走穴 "。
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顶流杨钰莹,曾是江西歌舞团的一名成员。
九十年代初,她南下广州,与当时刚刚出现的内地唱片公司签约,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代签约歌手之一。
1990 年,刘奕君从北电毕业后被分回西安电影制片厂,天天坐办公室拿工资。
可一年时间不到,他就待不住了,跑到了南方,又辗转各地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