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朝不保夕,他也心甘情愿。
文艺,是了解一个社会时期风貌最醒目的窗口。
那时候,全社会流行的是下海,在一片未知的领域里寻找更多可能的机会。
要安稳,年轻人反而不愿意。
在文化娱乐领域,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出现的,除了可以赚更多钱。
更具有诱惑力的东西,是挣脱束缚。
在 1992 年梁晓声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年轮》里,就反映了当时一位打工妹,如何在文艺市场化的大潮中,成为了一名" 个体户演员 "。
而且一个现象是,越是个体的越红。
创作自由嘛。
- 你是演员啦?
- 不过是个体的
- 现在哪行都行个体
特别是演员
越是个体的越红
然而明星,也是社会的一面广告牌。
在 "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 的今天,年轻人涌入体制内。
叛逆的时代结束了,越来越多人拼尽所能,只为了获得一份安全感。
在这一点上。
Idol 与粉丝同频了。
可是却没有多少 " 与有荣焉 " 可言,他们不再是追随与被追随的关系,而是被推上了内卷的对立面。
明星似乎已经获得了比普通人多太多的东西。
但他们的诉求,却是和普通人一致的——
安全感。
动辄翻车、崩塌、社会性死亡的娱乐圈里,比起一两个代言或者通告,他们更在意的是给自身叠上体制内的 buff。
就说一点吧。
对比从前摆在演员们面前的选择。
现在最好的电影资源是什么?
主旋律大制作。
那么,什么人将是主旋律大制作的优先选项?
年轻明星想抱紧体制的大腿,而许多单位对于明星的吸纳,本质上也是一种双向选择。
道理很简单。
明星能带来流量,能带来收益。
更重要的是,带来认同。
拍一部扶贫攻坚剧,有明星和没明星,宣传效果注定是不同的。
办一场文艺座谈会,有刘昊然和没刘昊然,得到的关注度也会不同。
这种情况下。
明星和编制,其实是一种双向奔赴。
03
谁的公平?
关于明星考公,其实也并不见得要一刀切。
话剧院招的是演员,是能创造价值的明星,那么易烊千玺完全可以考。
当然,国家话剧院在这次招人中,是否都遵循了程序的正当合规,还需要等待进一步回应。
这或许才是更应该关注地方。
而在这件事上,Sir 理解普通年轻人的委屈。
考编考公这条赛道上,太苦太卷了。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做题做到昏天黑地,考了一年又一年。
2021 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 200 万,2020 年国考最热岗位报录比达 3000 比 1。
2021 年,我国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突破 1000 万人,而 5 年前只有 200 多万。
《十三邀》一期,许知远采访一位二本大学的老师。
她看着自己现在的学生纷纷去考公、考编。
回忆起自己二十年前大学生毕业时,同学们好像有那么多的选择。
考公,一定是排在最末的。
环境变了。
当下的普通年轻人开始恐惧未知的海域,上岸端起铁饭碗,才是最有安全感的选择。
大家今天如此愤怒地声讨易烊千玺,也并非是偶然。
如今在明星是否运用了特权这件事上,年轻人变得愈发敏感。
前段时间《梦华录》热播,伴随着刘亦菲的爆红,是铺天盖地质疑她 20 年前入学北电是否有猫腻。
这一次,还有人扒到易烊千玺中考,举报他疑似违规入学。
本质上,大家反对的不是明星。
而是不满激烈竞争中的特殊化与不公平。
为什么有人 996 背着 20 年房贷,有人日入 208 万?
为什么有人几百个人抢一个岗位,有人不用笔试只用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