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国家话剧院的一条公示所引发的大探讨,如此热烈又如此持久。
从上周三一直延续到周末,连周五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这样的惊天大新闻都无法将其阻断。
三个明星考取国家话剧院的演员岗,搁在前几年,可能是被称赞为 " 有艺术追求 " 的正面新闻,放在当下,却让无数考公考编和社畜炸了锅。
再联想这几年明星屡屡爆发舆情危机的缘由,毋庸置疑,就在几年间,明星的舆论生存环境已从 10 世代的黄金时期,逐渐走到寒冬。
这种变化到底源自什么?对应着的,明星还能安安稳稳把钱赚了吗?
1
收入水平是根源
明星收入这件事,在近几年越来越挑动着大众的神经。
前流量时代,观众知道明星收入不低,但彼时明星收入有经纪公司狠狠分走一大笔,另外,明星的相对高收入,还没有到超越大众认知的程度。
印象里,2010 前后,内娱顶尖片酬是陈道明的 20w 左右一集,36 集的《手机》拿到 790w 的片酬,已经是媒体口中的天价。而彼时在内娱更高贵的港台一线艺人,最高价格也不过是 30w 一集。
仅仅六年后,2016 年,腾讯出品的《择天记》被爆出天价片酬,其中鹿晗的片酬被媒体曝光 " 过亿 ",虽然片方否认,但一张网传图仿佛证实了不少明星的天价片酬。
哪怕按卓伟爆料的 "8000w",每集也在 142 万以上,是六年前顶级片酬的 7 倍。
2010 年北京商品房均价在 2 万元 / 平米,2016 年北京商品房价格全年猛涨,但均价也不会超过 5 万。
也就是说,这六年多里,因为热钱涌入影视业,本就是高收入人群的明星,在收入上激增的倍数(5-10 倍),远远高过同时期飙升的北京房价涨幅(2.5 倍),更别提收入增长水平根本跑不赢房价的普通人。
明星与普通人的收入水平越来越悬殊,且明星中的顶级收入群体,从专业过硬的扛剧老戏骨,转移到专业水平一塌糊涂的流量明星,这个矛盾焦点,在郑爽事件上集中爆发了。
代孕事件爆发后,在郑爽与前夫撕 X 的过程中爆出的最大看点,竟然是她的天价片酬,拍一部剧片酬过亿不说,拍摄时长又很短。最后这个日薪 208w,真是狠狠扎了所有社畜的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她极差的业务能力、几乎为零的职业道德,和几年内没有代表作品的成绩——明星的钱到底有多好赚,在她身上,大家感受得淋漓尽致。
日薪 208w 这个梗,让所谓 " 极高的收入水平 ",如此形象地戳在大众眼前。
这次引发众怒的话剧院编制事件,观众最初愤怒的点,也是随便站个台就百万级别收入的大明星,还要来与月入 5000 元的普通人抢饭碗。
这几年几乎绝大多数的明星负面舆情,根子都在这个过于悬殊的收入上。
从卡里只剩下百万所以要去工作的王传君,到蹦出来说自己高危行业引发众怒的明星——多少职业比你们高危却赚不到你们的零头。
因税务折掉的明星,早年间还可能被大众惋惜一下,如今却仅余愤怒——你们那么有钱还要偷税漏税,普通人每月万八千还老老实实交税呢。
从明星的角度,要如何规避因收入过高导致的大众负面情绪呢?少收点钱(不是
有钱当然可以赚,但是不是也应该适度提升一下业务水平,别让收入与专业差距隔山隔海呢?
赚多了钱是否可以思考一下回馈社会,包括但不限于做些公益——自己真金白银而不是出个名头让粉丝掏钱的那种,在关键时刻敢于出头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不是蹭热点瞎发言而是可能承担风险的那种,哪怕你们在行业里能适当扶持一些新人新项目——明显没有钱景但对行业有正向意义的那种 ……
还有,在 " 我赚得可比你们老百姓多多了 " 这件事上,咱能不能看破不说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