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对夫妻,是警察找来的 " 托 ",钓鱼执法。
好在经验丰富的东洙一眼就识破了对方的阴谋,将孩子又抱了回来。
一家不行,再换一家,但孩子兜兜转转始终没有卖出去。
这可急坏了一直在默默观察他们的警察。
到底是母亲舍不得?还是价钱不满意?还是说他们发现了警察所设置的陷阱?
随着剧情的发展。
每个人都脱离了自己最原本的轨道,汇集到了一个中心——
一群毫无血缘的 " 边缘人 ",组成了一个 " 家 "……
故事的走向不难猜,毕竟这是是枝裕和的拿手好戏。
虽然这是一部纯韩国电影,但还是显示出了浓烈的是枝裕和风格。
凝滞的固定长镜头、大量的空镜、以及清新柔和的色调。
一切看似波澜不惊,却又处处暗流涌动。
不难看出," 家庭关系 "一直是是枝裕和钟爱的命题。
《如父如子》里讲的是两个抱错孩子的家庭在日渐相处过程中变得难解难分;
《海街日记》里讲的是同父异母的四个姐妹在父亲死后,互相了解,互相接纳;
《小偷家族》里讲的是不相干的老少三代,互相取暖而形成爱的羁绊。
虽然视角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一群底层人物,组成了一个跳脱常规、有缺憾更有温情的家庭。
是枝裕和也在通过电影反复拷问人们一个问题:
亲情到底是靠血缘而来?还是靠陪伴、相处而来?
如果没有血缘的联结,有没有可能建造一个真诚有爱的家庭?
当然,影片的问题也在这里,没有新意。
很多人表示,这个故事像是以往作品的重复。
而且,比起其他作品,这个故事明显与现实距离相差过远。
兄弟俩一路上哄睡、喂奶、缝衣服,温情有加,但说到底,他们还是卖婴儿的人贩子。
童话故事固然美好,但这却不代表现实中的那根 " 刺 " 可以剔除。
但在小妹看来,这些并不能代表它是一部 " 烂片 "。
即使再悲惨再狗血的故事,是枝裕和关注的也是人性的幽微之处。
和前几部作品一样,他所呈现的不是道德的是非,而是道德的困境。
年轻妈妈素英,就是整个片子最具争议的道德审判中心。
警察秀珍,对她抛弃孩子的行为,一直都持鄙视的态度。
此后,她也站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身份上,不断给出对素英的评价:
不负责任的妈妈。
就连人贩子东洙,也十分愤恨素英的所作所为。
因为他也是一名弃婴。
当年母亲把他扔在足球队外面的大门口,留下一封信说会来接他,但始终都没有音信。
至于素英,她是全片最敏感的一个角色。
被迫卖淫,生下嫖客的孩子,又失手杀了人。
她不想让孩子有一个如此难堪的母亲,才做了这样的选择。
我们很难用那种非黑即白的道德观去审判素英、尚贤、东洙的选择。
但我们仍然能看到导演想在这些残酷的故事里去捕捉细微美好的细节。
生活就是如此。
即使在千疮百孔之中,也会有美丽且治愈的瞬间。
虽然导演没有跳脱出他的 " 舒适区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下一部作品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