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希望新中国的儿童感受到的是纯粹的欢乐。
并且确定了自己儿歌创作的原则:
在艺术上,悲剧不适合儿童,培养儿童快乐的天性,是作家的首要任务。
所以,做完一天的功课孩子们在北海泛舟,波光潋滟,胸前的红领巾被微风扶起,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所以,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美好连接美好,是山清水秀的抒情长卷,任孩子们神游。
这例子当然有些绝对。
Sir也并不想以此说明儿歌就要隔绝忧愁、眼泪。
但它的确需要创作者在内心把握一条分界线:
我们是希望孩子是儿歌的主人,每一种感受符合年龄,也滋养未来。
还是说,我们只不过借儿歌装载成人的情绪,自我安慰?
眼下的《孤勇者》,以及它的流行方式。
显然更偏后者。
03
是谁在变得幼稚?
与儿歌的消失相照应的,是童年的消逝。
从动画片能看出来。
80后、90后的动画片,复杂,多元,充满想象力。
而且长大后看,往往冲击更大,收获更多。
《黑猫警长》黑白之间的暧昧,《哆啦A梦》神奇道具之下平凡的人生智慧,《哪吒传奇》少年勇气背后的世俗牢笼……
那些动画片主题曲,更像是刻在80后、90后童年里的背景音乐,陪伴着他们、滋养着他们。
如今,动画片几乎是干净的,无菌的,扁平的。
因为老鼠是“害虫”、老虎是保护动物,所以通通不能出现在电视上。
我们便只剩下了熊、羊、猪。
红太狼不会再用平底锅打灰太狼,狼和羊和平相处;光头强不再砍树,和熊大熊二一起保护森林;小猪佩奇不会再踩水坑,大家都成为了规矩老实的好孩子。
……
比起童年的消逝,更令人担心的,是长大后回望过去的一片空白。
有人说,中文儿歌“失声”的原因,是变现困难。
不赚钱的儿歌当然被冷落,以至于沉默。
但其实,当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吊诡的现象。
成年人的娱乐,不断被“幼稚化”。
孩子的音乐世界,又遭受着成年人的入侵。
流行“神曲”快速“侵入”儿童世界,那些口语化的歌词、洗脑的旋律,一遍遍冲击着孩子们的耳膜,《小苹果》《青春修炼手册》《海草舞》《学猫叫》……这类口水歌曲、网络热歌成为儿童世界的流行标杆,取代了儿歌的正统地位。
后来,《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你》这类新时代儿歌也在二次创作的加持下成为现象级儿歌,失去了儿歌的意义,反而倒逼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