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需要做的就是等尚贤和东洙将婴儿出手,收到钱,现场将他们人赃俱获。
变数是婴儿的母亲素英。
尚贤和东洙刚刚找到买家,素英就上门来要孩子了。
但本就对是否弃婴摇旗不定的素英,在听到尚贤 " 给孩子找到最棒的养父母 " 这样的话术后,决定要一笔分成,与他们合作卖掉自己的儿子。
三个人,就这样踏上了旅程。
影片就这样有了公路片的架构,主线故事全部发生在这段贩婴之旅当中,没有非线性叙事,是枝裕和平铺直叙,安安静静地进行了讲述。
公路片是很容易做戏剧冲突的类型,喜剧片和犯罪片都常会套用,但是枝裕和拍公路片,并没有给影片设置太多戏剧冲突,或者说他刻意淡化了戏剧冲突,而是把重点都放在了对人物内心挣扎的描摹上。
影片的核心人物,是李知恩饰演的素英。
在漫长的旅程中,是枝裕和试图做的事情,是让观众理解素英的选择。是理解,而非原谅。
这也是影片的一大争议点。
素英抛弃孩子,是因为她是一个刚刚杀了人的性工作者,她不想让孩子有个身为杀人犯的母亲,她也不觉得自己能够给孩子很好的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不能养为何要生?
这个问题不是我提出的,在影片中,秀珍当面就对素英提出过。
素英的回答是,比起生之后就抛弃孩子,生之前就杀掉孩子,难道罪更轻吗?
秀珍的反驳是,如果是谁都不想要的出生的话,那孩子不是更可怜吗?
素英愤怒了,她上前厮打,并喊着让秀珍到孩子面前说这番话。
关于这个问题,素英和秀珍都无法得到让对方满意的答案。
作为观众,我们当然有自己心中的评判,每个人经历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就会不同。
我无意讨论导演的三观,说什么电影三观不正,这种批评太低级了,影片本身也无意于给观众施加导演的三观,是枝裕和只是讲了个故事,并且将问题摆在了观众面前。
就这点而言,影片做到了,如果在三观上与观众有相悖之处,并不能算是影片的缺点。
《掮客》的问题不在于对问题的提出,而在于对问题的解决。或者说,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收束,都太过理想化,理想化到了失真。
对于一部现实题材电影来说,失真意味着失败。
影片中给观众看到的主要角色,几乎全都是除了初始设定外的大好人。比如人贩子尚贤和东洙,太善良了,不但不唯利是图,找买家还处处为孩子考虑,为了能帮助萍水相逢的素英成功自首减刑,他们一个甘心被捕坐牢,一个杀人逃亡,这种舍己为人的大好人,都对不起人贩子的身份。
甚至是因为被抓到买婴儿的收养者夫妇,都善良到愿意接受对方的一切条件,只要能买到孩子就行,哪怕是被判了缓刑还心心念念着只有一面之缘的婴儿,时常见面。
影片中的这些 " 大好人 ",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吗?
现实中当然有大好人,但能在一个犯罪事件中出现的相关人员个个都是大好人,显然是不合理的。
影片中,除了想要夺走孩子的黑帮生父之妻算是反派,其他人都纯洁极了,高尚极了,杀人是被迫,抛弃儿子是没办法,贩卖人口是为了孩子,买孩子也是因为太有爱心了。
这一切,促成了影片乌托邦化的结尾,一个看上去无法大团圆的故事,却真的有了圆满的结尾,一个令人感到绝望且无解的底层故事,却竟然走向了童话般的终点。
看到最后,我们真的只能硬着头皮夸一句是枝裕和越来越温柔了吗?
温柔,如果换个词,就是没有力度了。
都不需要提《无人知晓》,《小偷家族》的结尾,安藤樱那段就有力太多了。
我明白是枝裕和是想刻画底层边缘人善良的一面,但你只顾着刻画善良,就反而不动人了,我喜欢《小偷家族》里的那些角色,是因为他们的道德瑕疵是那样明显,而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诸多问题,才使得非血缘的羁绊变得更加动人,底层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之间的冲突,也就变得更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