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话连自己都信了
父亲突然去世,母亲老年痴呆,接连打击,让她来不及反应,只能从最底层开始——餐馆端盘子、停车场当向导,把凡是不需要学历的脏活累活都干一遍。
直到应聘去真安娜家当保姆,被白富美的奢靡生活诱惑,被雇主的辱骂践踏自尊,她决定为自己编织一个改天换命的谎言。
心理学上,把这种人格叫做 " 雷普利症候群 ",指的是:当一个人陷入提升身份的欲望而不断说谎,最终自己也难以分清真实和谎言,于是生活在幻想中,形成人格障碍。
这个称呼源于电影《天才雷普利》。 雷普利向往高雅艺术,却只能在剧院当服务员,住在和屠宰场毗邻的地下室里。他伪装成普林斯顿校友,模仿别人的声音动作字迹,最终一步步被欲望驱使,鸠占鹊巢,谋财害命,走上不归路。
这究竟是人格障碍,还是虚荣所致?
法国哲学家亨利 · 伯格森的总结是,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但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无论是由美,茉莉,雷普利,还是这几年现实中最著名的德国女骗子(也叫安娜),都无一例外。
▲本世纪的著名女骗子安娜(Anna Sorokin)
自卑和虚荣,总是狼狈成双。虚荣源于自卑,自卑又助长虚荣。
其实,年龄和阅历渐长,人就会发现,除了带来心理上的拧巴、扭曲,还有没完没了的精神内耗,自卑感和虚荣心毫无益处。
最终,不再被虚荣控制和绑架。
前几天,我临时去了一家不熟的美甲店,做一个基础款式。
美甲师笑着说:那种太普通了,不配您,您不如做这种镶钻,显得特别贵气。
我说谢谢,就这个基础款,可以的。
她认为我嫌贵,接着说:看您的气质就知道您不差这几百块钱,咱们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我只好礼貌笑笑,不再接茬。她准备工具时,还在暗示我:女人对自己好,要舍得为自己花钱。
20 岁时,我要是被这么一激,铁定咬牙选更贵的,因为怕被人看出自己嫌贵,显得寒酸。
40 岁以后,我可实在无所谓,我觉得对自己最真实的好,就是只选择适合的,尤其性价比高的。
我一个每天对着电脑敲字的人,如果双手镶满了钻,还怎么工作?内心的踏实感比起招来羡慕的眼神,可重要太多了。
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过一些 " 富豪 " 阶层,他们包括子女,很多人都保持着 " 终身工作 " 的状态,因为这是和世界保持链接的方式,是让自己不落伍的方式。
他们的穿着也五花八门——都已经活到自定义人生的状态,何必拘泥于 " 穿得像富人 "?
财富本身已是幸运,能长久保持富有,除了运气和能力,更有心态上的 " 不虚荣 "。
愿我们都能放下天性里的 " 虚荣心 ",以自我的努力,获取物质和精神的富足。
李筱懿,作家、"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 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