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炜信
“刘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孤勇者小孩”,最近几大群体的集体行为被调侃,足见每个流行元素的火热程度。天真无邪的孩童唱着《孤勇者》,反差萌让人上头,被推高成了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复盘《孤勇者》在儿童群体的走红,“孤勇者小孩”很大程度上源自成年人的自导自演。不可否认,《孤勇者》现在在儿童中有较高的传唱度,但走红之前,是成年人导演的儿童演唱视频在网络传播。单纯可爱的面孔,声嘶力竭唱着“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成为成年人收割流量的手段。更多的跟风视频出现,继续成为成年人的娱乐消遣;父母、老师、同学线下“安利”,竟使其变成“当红儿歌”。联想到今年上半年,孩子边唱《听我说谢谢你》边跳舞,向“大白”致敬,风靡网络,其流行逻辑基本一致。说白了,是成人世界的流行文化以短视频的方式引爆网络后,家长、老师跟风,孩子裹挟其中。
一首歌、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是孩子的精神食粮,是他们成长的营养剂。生活在网络时代,流行文化、网络造梗无处不在;当下,更多90后、00后走向社会,成为孩子的家长、老师,他们很多就是二次元、非主流等亚文化的簇拥者,孩子耳濡目染皆为流行符号。这样复杂、多元、充满感官刺激的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来说充满挑战。
“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品味《孤勇者》歌词,其奋斗、拼搏,不服输的劲头充盈其中,《孤勇者》此类流行文化并非就一定不好,一首正能量的歌曲在儿童中走红也并非洪水猛兽。但作为一种群体行为,背后的流行逻辑,给父母、老师提了醒,网络空间泥沙俱下,孩子们既无法刻意远离,亦无需拽其入瓮,过早被流量利用、被流行同化。